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森林康养小镇的缺点:京城平原生态林339个生态保育小区为

人气:489 ℃/2023-12-03 00:18:41

北京被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环绕。在这人迹罕至的平原生态林中,藏着很多生态保育小区。

生态保育小区是指在城市绿地、郊野公园、附属绿地等人工营造环境或自然生境中,划定的用于维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森林里的生态保育小区是为野生动物服务的,里头有溪流水塘、花朵浆果,还有安全温暖的巢穴,动物和昆虫可在此觅食、越冬和掩蔽。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本市的平原生态林中总共营建了339处生态保育小区。一处处森林成了野生动物的家园,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态林。何建勇摄

点位1 大兴区采育镇

人工营建小微湿地

小动物们有吃有喝

日前,记者来到了大兴区采育镇。在倪家村附近的森林间,就有这样一片200亩的生态保育小区。

这是一片秋色浓郁的森林。阳光穿过层层枝叶,倾泻而下,身边是油松、华山松、毛白杨、海棠、碧桃、银杏等不同种类的高大乔木。林下也并不寂寥,金银木、丁香等耐阴灌木长得很蓬勃。

“你听,这片森林是不是特别热闹。”大兴区林业工作站副站长李维根提醒道。记者这才发现,林间的确充满了各种声响:有枝头鸟儿扑棱翅膀的声音,有蛐蛐欢唱的声音,脚下窸窸窣窣,原来,是一只胆小的刺猬在慌忙逃离……

监测显示,该生态保育小区内已发现野兔、黄鼠狼、刺猬等兽类,观测到的鸟类更是增加至20种以上,包括啄木鸟、喜鹊、灰喜鹊、山雀、白头鹎、野鸭、野鸡等。

保育小区的红外相机拍下了刺猬。市林业工作总站供图

在这片森林里,为什么野生动物的数量格外多又格外欢实呢?李维根道出了缘由:这里有吃有喝,也有安全的巢穴,小动物们当然愿意来了!

“有吃有喝”作何解释?再向前走,一片百余平方米的小微湿地豁然展现眼前。水塘清而浅,四周遍植着香蒲、石竹,不时有鸟儿降落在水塘边,俯身痛痛快快喝个够。这片小小的湿地可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人工营建的——在林间低洼处开挖坑塘,做防渗处理并栽种水生植物,雨水自然而然汇集于此,成为鸟兽的饮水地。

▶解读◀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保育小区?

“自2012年起,本市接连开展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大片广袤的平原披上了绿色。”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二级调研员李荣桓介绍,从大的空间尺度来看,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填补了平原地区的生态空白,大型森林、湿地等斑块实现互联互通,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稳定性和完整性。但从局部来看,一部分森林仍然对小动物不够友好,缺少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丰富植被和食物。因此,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在2021年启动了生态保育小区建设,在森林中建设动物家园。从此,浓墨重彩的绿色之中,多了万物共生的繁荣和热闹。

点位2 顺义区南彩镇

林间设有本杰士堆

方便生物各取所需

生态保育小区在建设时,考虑了野生动物方方面面的需求,建设内容相当丰富。除了小微湿地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建设内容,比如昆虫旅馆、本杰士堆等。

一场雨后,土地变得暄软透气,蚯蚓拱来拱去,耳畔鸟叫啁啾。这是顺义区南彩镇的一处生态保育小区,面积约为130亩。

一座特殊的林下“建筑”引起了记者注意。这是一座高约1.8米的小木屋,里面有6个形状相似的房间,每个房间都使用了园林废弃物做填充,如芦苇、枯枝、空洞竹子、松果等。“这叫做昆虫旅馆,人为搭建的为昆虫躲避自然灾害、越冬、繁育、栖息的场所。”顺义区平原林管护中心的负责人邢红燕揭开了谜底。她告诉记者,不起眼的小昆虫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为花朵授粉、清理粪便和尸体,或者成为鸟兽的食物。因此,保护昆虫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这片生态保育小区里还有不少新鲜东西。除了10座昆虫旅馆,林间还设有10处本杰士堆、15个人工鸟巢、2处小微湿地等,让动物和昆虫们吃喝不愁,也有地儿可住。

保育小区中的本杰士堆。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本杰士堆”,这名儿听起来很陌生也很洋气,实则是一堆平平无奇的人造灌木丛。树枝凌乱堆叠在一块儿,夹杂着树叶、石子,中间被填充上了泥巴,还混杂着各种灌木草种。别看灌木丛不起眼,却能发挥大作用。小型野生动物能够在本杰士堆下筑巢,并取食中间长出的植物。冬天落叶发酵时,灌木丛里的温度上下不一样,越冬昆虫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温度的空间。

昆虫旅馆。何建勇摄

▶解读◀

未来“小区”怎样规划?

按照本市规划,“十四五”期间,平原生态林每年将建设100处生态保育小区。2021年至今,在本市的平原生态林中已经建成了生态保育小区339处。仅在2021到2022年,全市共营建了490个小微湿地、1550个本杰士堆、4554个人工鸟巢和2045个昆虫旅馆。此外,还种植了各种食源蜜源植物37.28万株。

点位3 通州区漷县林场

纯林改成了复合林

降低密度丰富生态

让广袤的平原快速绿起来,是十年前百万亩造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所以,当时栽种的往往是种类单一的纯林,在树种选择上也多是生长速度很快的树。

然而,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多样的:除了高大乔木,也要有花灌木;既要有新生小苗,也要有大树。因此,很多生态保育小区在建设时,都进行了林分结构调整,把单一树种的纯林改成了复合林。

初秋,记者走进了通州区漷县林场的生态保育小区。“小心别被划伤。”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的工作人员王凯一边提醒,一边带记者深一脚浅一脚,穿越灌木组成的软隔离走进保育小区。眼前是一片疏朗的林地,高大的国槐洒下浓密树影,树下野草交织,开出不知名的小黄花。山桃已经结出了青色果子,各种针叶树也长得挺拔茂盛。

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乔木,以国槐、刺槐为主,都是第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的成果。“从前造林多采用速生乔木,种得密,长得也快。”王凯介绍,十年生长,林子变得密不透风。在营建保育小区时,先对森林进行了林分结构调整,把槐树的密度降下来,再补植栓皮栎、五角枫、油松、白皮松等树种,从而让纯林变为复合林。“新栽的树种很长寿,碳汇能力强。也有很多带花带果的,可以给动物和昆虫取食。”

▶解读◀

“小区”选址有何讲究?

生态保育小区的选址很有讲究。这里离村庄很远,减少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同时距北运河约3公里,不远不近,河流能为其营造一个湿润的小气候。林场由工人每日进行打理和养护,林下野草一旦长到约20厘米就要修剪。但生态保育小区却遵循“适度留野”的原则,可以放任野草疯长至70厘米。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保育小区选址在远离村镇、道路的区域或其他人为干扰少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核心区面积不小于15亩,总面积在100亩以上。自2021年起,通州区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工作,迄今共建成49处。

生态保育小区·效果

记录林中“动物世界” 生物保护成果初现

生态保育小区因动物而营建。那么,小动物们究竟过得怎么样,到底喜不喜欢这些保育小区呢?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森林变得喧闹,数不清的动物和昆虫一起“奏响”奏鸣曲。李荣桓告诉记者,通州区还在9家集体林场安装了红外监测系统等科技设备,用于摸清动物家底,迄今发现了土拨鼠、环颈雉、白鹭等不常见的动物。

和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红外相机技术对动物干扰小,并且可以持续不断拍摄。记者在林场看到,相机被捆绑在距离地面半米高的树干上,外壳的颜色也和树干趋近,相机周围还会建设一些供野生动物休息的“小木屋”。每当有动物靠近,红外摄像机就会拍摄2张照片以及录制20秒的视频,该设备充满电可以使用一周左右时间,白天拍摄的是彩色照片,夜间为黑白照片。每隔一段时间,林场工作人员就会把相机收回,整理影像素材,并与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一起,研究制定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计划。

镜头下,野生动物们的身影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注脚。记者看到,照片和视频中有轻盈飞翔的小白鹭,有憨态可掬的小松鼠,浑身毛刺的刺猬在落叶堆缓缓爬行,环颈雉拖着长长的尾巴骄傲走过。

保育小区的红外相机拍下了环颈雉。市林业工作总站供图

▶解读◀

“小区”建成后多久能见效?

生态保育小区建成后,到底多长时间能起到效果呢?好几位园林绿化工作者都给出了相似的回答:顶多半年,就能看到变化了!

去年春天,通州区牡丹园旁的生态保育小区完工,蜜蜂等昆虫立马就来了。当年秋天,红外相机捕捉到了各种鸟儿和野兔、刺猬的身影,林场工人还曾发现了好几窝野鸭下的蛋。

下一步,本市还将继续推进生态保育小区的建设,让更多平原林成为动物家园,助力首都加速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朱松梅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搜索更多有关“森林康养小镇的缺点:京城平原生态林339个生态保育小区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