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关于中元的诗句古诗:中元节明月古诗五首月光如水不沾衣

人气:258 ℃/2024-04-01 09:42:47

手指城东满月升,明月古诗五首,赏读月色里的中元节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在公历8月的上旬。对于中国人来讲中元节,是初秋的第1个月圆之夜。此季节入秋,白天还有暑气,但是到了晚上,开始有习习凉风,虽然这些凉风,未必真的清凉,但是对于熬过漫长夏天的人来讲,哪怕是稍微温度低一点,就能解脱暑热对于身心的压力。此一时段,古人没有空调,更愿意在夜晚纳凉。

随着秋季的到来,空气中的湿度逐渐降低,夜晚长是晴朗浩瀚的夜空,星河一带,仰天可见,七月七日,就是传统的赏星日,因为星河本身璀璨,更这一时期,可以看到更明亮的牵牛织女星,遥遥相对。

经历了苦夏和分离的人们,将这个日子化作了爱的期盼和祝福,纷纷传言牛郎织女相会。

而八天之后,就是最美的初秋月圆。

每个月圆之日,在中国人心中都给予了团圆的寓意。而七月十五的月圆,内涵更为博大。

一,这是走向秋季和丰收的月圆之夜。

二,这是上古人们用最早的秋收来祭祀天神和祖先,人力辛勤,自然馈赠,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用此时瓜果稻麦,祭祀以表虔诚和祈祷庇护。

三,道教中的中元节,其底色是先秦的祭祀自然之神。东汉之后,道教兴起,道教本身继承先秦的道家文化,和上古文化密不可分。到了隋唐时期,道教弟子多助力了王朝的统一,所以唐朝立道教为国教。在道家内部流行的中元祭祀,被官方外化成中元节。

皇帝此日,会登山入寺,参与完成对天神的祭祀,而官方也放假一天,以表示这个节日的重大。许多皇帝在明月道观,唱着步虚词,以表示自己就是天神的代言人。当然也铁定包括了月之神。

四,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节结合,在民间盛行。这是一节多表的传统节日的魅力。

道教中元节,是神仙地官下凡,管理人间事务的隆重日子,襄助丰收,并且减免过往灵魂的生前罪责。而佛教的盂兰盆,也传说在七月十五,饿鬼出游,而目连为了母亲在地狱少受些苦,供养僧众超度母亲。

于是中元节成为道教佛教以及民众深入参与的祭祀灵魂的节日。

五,但是除开这些,中元节还在于本身的节日之美,因为一轮初秋的明月升上少云澄澈的天空。那长风浩荡,木叶远声,都仿佛是心魂和灵魂的狂欢。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鸾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中唐 · 殷尧藩《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节录

道士的步虚,挺有意思,是道士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宛如神仙走的步伐,然后口里唱着颂扬神仙和道境的诗歌。在重大的祭祀礼仪上都有步虚这一程序。那么这些诗歌都是由谁写的呢?这一点是核心,是有传统文化和道教知识的人,在唐宋两朝,通常是皇帝,皇帝身边的文臣,道观中的高级道士,发自内心写就,并按照一定的礼仪行走唱诵。

那么这首诗有两个出处。第1个是说看道士步虚。第2个是说这就是一首步虚词。而且,所谓的府试,是省考,就是考取举人或者进士资格。可以看到在唐朝,科举考试,也留着道教步虚词这一项目。当然其中的含义,是明确的,就是唐朝道教是国教,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文字的虔诚可以直达神界的。

这也是古人做诗,比现代人更为慎重的原因。那些发自内心虔诚的文字,才可以称为诗。

道士们中元步虚,是在高山明月夜,设立祭坛。此时秋清气爽,宛如仙境。在高山上,鲜花不老,此时月亮最清最明。而道士们肃穆设祭,写下唱出的诗歌惊动四方灵魂。

实际传统的道教也就是自然崇拜。道士们不会错过这早秋的月夜。天,神,人,在月光下灵魂合一。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唐末 · 罗隐 《中元夜看月》

中元节在近代和现代,民间烧纸祭祀亡魂,仿佛连月亮都带着鬼魅气。但是在唐朝宋朝人的眼中,中元节的月亮大气皎洁,让人身心沐浴,感知旷达和美好。

那月亮刚刚升起时,是在朦胧的云层里,可是当它离开云层之后,仿佛是从汹涌的云海中飞升出来。

那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海上鲸鱼的眼睛。而月光清澈,仿佛连兔子的毛都看得清楚。

此夜的月亮运行天宇,连星辰也跟着运转,而月亮越升越高,向着高空和远处进发。

我喜欢今晚的月色,一晚上都在看月喝酒哦。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

一年没赛中元节,正是初凉未冷时。“南宋 · 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其十二》

这是杨万里初秋的时候,居住在老家山中,写了一首中元月光诗。

那月色如同白霜,但是却不让肌肤感到寒冷。那月光像水流淌在人的身上,却不像水打湿人的衣裳。

一年中,最美的莫过于中元节,因为此时正是。秋天刚来,有微微的凉气,却还不到冷的时候。

的确此时的圆月,因为在初秋当中,很多人还穿着夏衣,晚上纳凉,身体没有太多的束缚,也不会觉得寒冷。可以静心的赏月,可以在赏月中静心,可以思远而不会觉得凄凉,可以神游,而感知天地的阔大之美,可以做灵魂之思,与古人做思想的对话,与亡魂做攀谈,是人间的自由,也仿佛是一切有灵的最自由的时段。

“今夕知何夕,白露涵秋空。

褰衣踏明月,如在琼瑶宫。

清光知人意,飞影入杯中。

流霞酌不尽,清光浩无穷。

我欲溯白云,一访东坡翁。

扁舟下赤壁,此乐将无同。金 · 赵秉文《中元夜祭太一罢对月 》节录

太一,是一个古老的汉语词汇,是指的宇宙自然的本体。当然也指的是最高的神。比如汉武帝就祭祀太一天帝。

赵秉文所祭祀的,当属于自然之神。

实际上从汉朝起,很多人都不迷信神仙,但是尊崇造物和自然。

今夜是什么日子?那秋天的空气中蕴含着晶莹的露水。我牵起裙子走在月光下,如同是在琼瑶做成的宫殿里。那月光仿佛知道人的所爱所想,将月色映在酒杯里。

这样明月的夜晚,酒喝不够,明月无穷,我很想攀上月光,飞入白云里,去访一下苏东坡。因为他曾经在这样的夜晚,在赤壁下划船。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如果我能够和苏东坡一起,这种乐趣才是真正无穷的。实际就是灵魂隔着几百年的交流,仿佛的月色,流传的文化,灵魂和审美在阅读感知中跨越了时代,这也是一种灵魂的永恒。

”铜盘小拍坐张灯,手指城东满月升。

从此夜游凉似水,渐无人卖担头冰。“清初 · 查慎行《京师中元词二首 其二》

查慎行这首诗,写了当时北京城的中元节。中元节还有一个民俗就是放河灯,而这天晚上也有很多地方有灯会。

当月亮升起来时,很多人都拿着莲花灯去河边放灯,形成浩大热闹的人流。

查慎行没有写外出放灯的热闹,他的角度很清奇,是说从这天开始起,晚上开始凉快,那暑热的街面,渐渐少了卖冰水的摊点。但是细品这首诗,仿佛是在和一个出摊的老人说话,今天虽然是中元节,月亮也顺着手指升起来,很美很大的京城的圆月,挂在东城上。但是卖冰的老人并不算开心,因为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凉快,生意的秋天来了。

中元节,不妨在月光下走走。这是一轮初秋的月亮,曾经照过古人,如今又照在我们身上。它月色轻盈,却有底蕴深沉,照见心地如雪。灵魂飞扬。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搜索更多有关“关于中元的诗句古诗:中元节明月古诗五首月光如水不沾衣”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