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静乐回忆录:静乐春节琐忆,杨秀川

人气:282 ℃/2024-02-16 11:11:27

古时候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之日,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改为农历正月初一。据史料记载,古代“立春”这天,有隆重的皇家庆典,即所谓“籍田”,是指皇帝去祭拜天地,并亲自下地耕种的仪式。这种活动,既包含着祈祷风调雨顺的意思,也表达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因其为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人们也把春节称作“皇年大节”

年字,最早见于商朝的甲骨文,文字非常简洁形象,由两个部分构成:上部是禾谷的一束穗子下垂,代表禾谷已经成熟,下部是一个弯腰、臂向下伸的人,代表人收割庄稼或背负粮食回去,两者合一即为“人负禾”或“人收禾”,表示丰收、收获等的意思,引申为一年的收成,五谷成熟。人们把禾举过头顶意在庆贺丰收。春节也是民间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在过春节的内容或细节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情习俗。

在我们静乐 人们为了过好这一节日在年底就要做一番周密部署和精心准备。正如流传在鹅城附近的一首民俗歌谣:

(腊月)二十三,灶马爷爷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对子写下字;

二十五、核桃柿子往回数;

二十六,点心蒸下两摆溜;

二十七,关门剃头洗了足;

二十八,扫尘粉刷胡拾掇;

二十九,提上壶壶倒烧酒;

年三十,捏下扁食两大盘。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静乐人包饺子、做年糕、摊黄儿。水饺形似“元宝”老人们也叫“扁食”,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寄寓发财长寿的吉利话。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和和美美享受天伦之乐的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过年要燃放鞭炮,垒旺火,贴春联等,鞭炮是由爆竹演变而来的。据说山中有种叫“山魈”的怪物,能给人带来怕冷发烧的一种瘟病,只有燃烧竹节发出的声音才能把它吓跑。人们为求一年的安宁,才发明了爆竹。还有一个传说是,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挂灯笼,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烟花、垒旺火、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在过去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每到过年过节都是以吃一顿好饭为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不管富裕贫穷都要精心准备一番。首先是备办年货,腊月二十八前,人们就开始购买所有短缺的年货了即所谓的“胡拾掇”。主要是置买衣物穿戴、纸张、年画、酒肉、糖果、爆竹、烟花、调味食品、祭祀用品等,也是街巷摊货、集市最红火的日子。

腊月初十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熟食即做年糕、摊黄儿(折饼)、蒸点心、捏枣山、煎油餜、麻花等,油糕要码放到大盆、折饼存放到大瓷瓮里置于寒冷之处盖好盖子,防止熟食被老鼠啃吃。因为年糕、折饼一直到次年二月才能吃完,特别是折饼有一部分是要放到箩头吊挂于树上或房檐通风干燥处自然风干,叫干黄儿。在过去年代是春夏季节近似于饼干一样的儿童食品;有一部分到了次年二月底,黄儿上的冰霜随着气候的变暖慢慢消融后瓮底就会留下像黄酒一样的“黄儿水”,颜色发黄酸甜酸甜还带有米酒的味道,人们从地里干活回家后,吃上一个浸泡在瓮底带着黄儿水的黄儿,喝上一口“黄儿水”别提有多高兴!

临近过年还要生豆芽、炒油茶、点豆腐、做粉条,大部分农家要杀猪、宰羊,城里人则都要买一些猪羊肉,下锅(做烧肉、丸子)捣烧酒;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扫家掏炕、粉刷墙壁、裱糊窗户、擦玻璃、抹洗家俱、清理破旧东西;室内焕然一新后贴年画、贴窗花,窗明几净后还不忘用糊窗户剩下的红绿彩纸、浆糊为孩子们做几个风车、灯笼,别有一番情趣!

院里也要清理一番,猪圈、鸡舍、茅房、煤房、柴房都要打扫的清清利利、干干净净。

腊月二十三“送灶马爷上天”。这天晚上,人们要在锅台正面和天地窑窑烧上高香,供奉点心、麻糖,磕三响头,祈求诸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院里燃放一两个******炮,送诸神上天。年前男人们都要上坟祭祖,用小纸袋装上各样米面,糖果茶烟,五色纸、马子、点心、水酒、纸钱等到祖坟烧纸马供献祭奠。

腊月二十四,人们用红纸裁下自家过年时所需的春联,然后去找毛笔字写的不错的人,于是书法好的老师们写对子就成了年前的一项主要工作了。贴春联也有讲究,所谓“有神必贴、有门必贴、有物必贴”,神前对联内容多为敬仰祈福。如:天地爷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日月星辰主,风云雷雨司。土地爷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通四海,源达三江。门神联:当门常吉庆,镇宅永平安。米面粮仓、圈畜处则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大羊年年长,小羔月月增。大门内贴:满院生辉,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树上贴:根深叶茂,有老人的贴寿比南山,身体健康。家内贴福字等。

腊月二十五,过去过年货物稀缺,每家总会买一些柿饼、核桃、黑枣之类的常见吃食,因为除了这些再没别的东西可买。于是就流传下这天去买核桃、柿饼的说法。

腊月二十六,点心蒸下两摆溜。过去人们把白面叫好面,是作为敬神的食品。静乐最有钱的财主每月也只是初一、十五吃两顿白面,其原因还是产量少,白面缺乏。春节过后出门走亲戚,每家给拿一碟子点心(七个),作为礼物。因此,年前蒸点心时极为用心,又白又虚的点心上还要点上一个小红点。

腊月二十七,要关门剃头洗足。因为过年前后一般都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节,所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是过去必须做的一件事情,还要预防受寒感冒,所以特别要提到“关门”。

腊月二十八,扫尘粉刷胡拾掇。扫尘粉刷,使家里窗明几净,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寄托着人们要把一切的霉运、晦气全部干净地清理掉,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年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过春节做准备,包括剪窗花、贴年画、裱糊窗户等,视为胡拾掇。

腊月二十九,提上壶壶倒烧酒。过去一般人家终年为衣食奔波,喝酒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也没有现在的瓶装酒,年前最后一日才提上壶壶到做酒的缸房去倒酒,这也揭示出大多数贫苦人民的酸楚生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终年劳碌的劳苦大众一年下来依然是一穷二白,饥寒交迫。人们常常把春节叫“年关”。所谓“有钱人叫过年,穷人叫过关”。

有的人家甚至过年也没有一点好面和肉菜,更不要说喝酒了。人们把年三十能够“捏下扁食两大盘”也视为一种期待、一种渴望。

除夕早上清扫完院子,男主人要在天地爷窑窑上供点心,上香烧马子(马子是黄纸上印有祖先昭穆图像、神位,意思是子孙们过年时邀请先人来家里共度佳节)。因此,过年前后,老人们往往要嘱咐小孩们不要高声喧哗,不要说脏话、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打架斗殴,拿刀抡杖。以免冲撞祖先神灵,招来灾祸。

除夕中午吃接年莜面,吃蒸莜面要有剩余,不能吃光。意思是“年年有余、蒸蒸日上”。饭前要张贴好对联,大门贴门神、天地爷窑窑要贴天地爷画,天地爷神位上写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之真宰”,两边贴“敬天三杯酒,谢地一炉香”对联。家堂爷是敬祖宗的,还有灶君爷等都要贴春联。屋内墙上、窗上贴福禄寿喜方联、条联,箱柜、米瓮、粮仓、风箱、油罐、马鞍、车辆、牲畜圈舍等处也要贴上丰满盈溢、兴旺顺安等对联,大门外贴“出门见喜、大吉、通顺”等对联。下午在院里垒两个“火塔子”,火塔顶压上写有“旺气冲天”、“发、旺”等字样的小对联。

对联一般是红颜色的,如遇当年院里办过丧事则贴黄对联,前一年办过则为绿对联,大前年为蓝对联。老人过完三周年后则恢复为红对联。

天黑前家家都把水缸填的满满的,先点燃一个火塔子,孩子们开始燃放烟花爆竹。院里火光闪闪,爆竹声声,烟雾弥漫。临街上下商铺摊贩也发起了火塔子,炮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此情此景一直持续到深夜响关门炮才慢慢结束。晚饭吃的很迟,孩子们高兴的连饭也顾不上吃,把整串鞭炮拆开一个一个地响。在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电灯的年代火光、灯光、炮竹声也会带来一种别样的快乐。

孩子们在院里开心地玩,大人们在灯下捏扁食,扁食里面放几枚硬币。四更过后,守岁的人们先吃一个柿饼或核桃方可开门,然后响一个“开门炮”,发着另一个火塔子,在燃尽的火塔子上挟一块“红蓝炭”送进灶火里,这叫“接火”。然后,洗手净巾后,敬拜神位,孩子们响接神炮。于是,又一阵密集的响炮声再次此起彼伏地响起了。

过年拜年是一项重要仪式,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拜神祗、拜长辈、拜邻里、拜亲戚......

正月初一早饭谁家也是吃扁食,吃饭前请家中最年长的老人端坐正席位置,全家人按辈分大小挨个给老人磕头拜年,老人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吃扁食时谁要先吃出钱,就预示着今年要发财、顺当,小孩们为吃出钱币往往会把肚子撑得鼓鼓的。

早饭后,大人们去本族邻里互相拜年、祝贺,说吉利话。

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结伴同行挨家挨户叩头拜年,每家都会对前来拜年的孩子们热情招待,孩子们衣兜里会装满邻里赐予的核桃、柿饼、糖果、黑枣、油馃子、枣山卷卷之类的小食品,高高兴兴回家。老年人有的出门捡柴、拾粪,取发财、顺当之意。

正月里选三、六、九黄道日出门走亲戚,出门前要响出门炮。人们携儿带女走亲戚,拜年。过去年代,这几日出门的多,有步行的、骑驴的、坐车的,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异常热闹。人们把过年前准备好的“七碟子八碗”请人待戚,自然而然拉近了亲戚之间的交流。女儿、女婿正月初二回娘家,午饭前丈人、丈母正席就坐后,女婿要给岳父母二老磕头,现在这种礼节不见了。

正月初一到初五以及十五、二十三,过去人们有个不用生米下锅的习俗。于是每家在过年前要把小米、黄米(糜米)、大米混合起来做成捞饭俗谓“接年捞饭”(过去没有大米的年代则光用黄米做“接年捞饭”),放置于一个小盆里堆成一个圆锥形状,锥顶按一个核桃、周围点缀上红枣。正月里早晚稀饭就是油茶里加入少许盆中的“接年捞饭”再加上擀制成薄薄的豆面片儿,再佐料一些黄豆芽、葱花、盐、花椒面,别有一番风味。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这天早上,人们早早起来要将室内、院里的尘土、火塔子的残灰、爆竹响过留下的纸屑、污秽杂物清扫出大门外边,过去每家大门外都有个堆放灰渣垃圾的叫“粪圪洞”的地方。在清扫出“粪圪洞”的脏土上点上一炷香,在院里响上一个******炮。这叫“送五穷”。意思是将吃喝穷、居住穷、穿戴穷、用事穷、花销穷五个穷神,送的远远的;也把一年之中的灾病、瘟疫、晦气全部清理出去。因此,就是平时懒惰的人家在这天也要把家里、院里清扫的干干净净。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在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与安逸时,可从古老的民间俗语中感悟时代的进步。从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感恩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每一位可亲可敬的共和国卫士和奋战在各行各业劳动者!

搜索更多有关“静乐回忆录:静乐春节琐忆,杨秀川”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