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广州市太平天国忠王府介绍: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

人气:126 ℃/2023-10-20 06:00:40

■文/李倩 图/李倩提供

精雕团龙、精美壁画、传说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亲手所植的“龙凤双柏”、历代名人志士的遗迹……位于金华城东古子城内的太平天国侍王府原是金华历代官署和清代试士院所在地,是“千年府地”。

1861年,侍王李世贤攻克金华,在试士院的基础上拓建成了侍王府,成为侍王领导的太平天国浙江指挥中心。

太平天国侍王府是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侍王府现存的大量壁彩画、砖石木雕古建筑、碑刻等文物,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侍王府熠熠生辉,百读不厌。来,一起看看侍王府的前世今生和主要的文化艺术珍品。

千年府地:太平天国侍王府的前世今生

侍王府原为金华历代官署所在地,其地面临婺江,背倚大洪山,具有后枕层峦、前俯平川的壮观气势。据清光绪《金华县志》引用明章懋《记略》:“其地后枕冈阜,前雄丽谯,而堂寝崇大,廊庑宏敞,俗称大司,以其壮丽甲于诸郡也”,生动地描述了此处居高临下的地势、宏丽壮观的建筑。

侍王府历经沧桑穿越千年。此址从东汉开始建置,即为城市中心。唐宋以来,此处是婺州州治所在,元代为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浙东道宣慰使司署,朱元璋起义时是江南行中书省分省署,明清设巡按御史行台、察院行台于此。清顺治三年,试士院也迁至此。

试士院,是金华八县学子考秀才的地方。当年,各县士绅为方便本县学子复习迎考,在试士院周边建造许多考寓,侍王府北门的“永康考寓”就是其中的一座。金华地处钱塘江上游,物产富饶、交通四通八达,是兵家争夺浙江必取的战略要地。侍王府作为金华的城市之心,紧紧扣系着金华的兴衰沉浮。

1861年,太平军攻克金华,侍王在原“试士院”的旧址上扩建了太平天国侍王府,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指挥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彩画。1863年2月,太平天国撤离金华,侍王府仍为官府衙署和试士院所用。侍王府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品最多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9年,周恩来总理来金华时,在侍王府大殿做过抗战演说。此后,*********、朱镕基、尉健行、迟浩田、张劲夫、吴学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莅临侍王府参观指导。

壹· 李世贤与侍王府

清朝晚期统治更加黑暗******,人民饱受灾难。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5月28日,侍王李世贤带领太平军攻下通济桥占领金华城,给金华人民带来了希望,至今还流传着歌颂侍王和太平军的歌谣和动人传说。

李世贤(1834—1865),广西梧州藤县新旺村人,17岁参加太平军,25岁被封为左军主将,27岁由于在两解京围中战功卓著,晋封为侍王,爵称“天朝九门御林忠正京卫军侍王”,统帅一方。

侍王李世贤1834年出生在广西藤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就随父亲从事各种体力劳动。1851年,太平军经过他家乡大黎山时,17岁的李世贤跟随他堂兄李秀成和好友陈秀成一起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圣兵。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李世贤在东王杨秀清的麾下从事文书宣传工作,后成为一名掌管军队的将领。1858年,芜湖合肥之战,因军功被晋封为左军主将,1860年又因“二解京围”战功卓著,被晋升为天朝九门御林忠正京卫军侍王,年仅27岁。

此后,侍王奉命攻打苏浙地区。1861年,太平军攻克金华,侍王在此调兵遣将,不到半年就攻克了浙江大部分地区。

侍王决定利用清代大司建筑(东院)修建一座王府,作为他在浙江的军事指挥中心。他在大司西侧明代“千户所”旧址上构屋数重,园林式风格,作为他的住宅区,称“西院”。在西院以南开辟一可容10万大军的练兵场,气势磅礴。周边分布其附属的各类馆、衙、营、军建筑。经大加修葺,侍王府总面积达63000多平方米,范围在今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鼓楼里以西,八咏路以北。现遗址面积17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群。

1862年春夏,洪秀全因天京告急,飞诏侍王回京救援,侍王与曾国荃大军大战,却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防线,直至天京沦陷。天京沦陷后,侍王转战到了福建漳州,并在漳州建立了根据地,“不占民房、不扰民宅”,重视生产和治安,内修政理,外建邦交,把太平天国军事和政治建设推向一个新高潮。清政府调兵遣将前往镇压,闽浙总督左宗棠率湘军对太平军形成四面大包围,并联合“洋枪队”的力量进行围剿。侍王终因寡不敌众,全军溃败,只身渡汀江投靠康王汪海洋,希望集结旧部东山再起,康王汪海洋怕侍王治其不救漳州之罪,又怕深得民心的侍王危及自身在军中的地位,于是便派亲信在侍王熟睡时将其暗杀,侍王死于内讧,年仅32岁。

太平天国大力提倡壁画,其“征工匠,穷绘事”“屋加彩绘,柱画金龙”“四壁彩画,皆狮象龙虎”,目之所及,皆为壁彩画,使宋以后中衰的壁画有了复兴的气象,壁画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具有独特的风格。侍王府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因数量多、品种多、保存效果好而享誉全国,1988年因建筑的完整性、壁画的代表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贰· 照壁与石雕团龙

穿过保宁门沿鼓楼里弯曲的小路登步而上,展现在眼前的这堵高高的墙即是侍王府的照壁,它高7.6米,宽17.2米,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太平天国照壁。其上屋檐封护,以防雨水侵蚀;四周镶嵌41方相互对称、造型优美的砖石雕刻。照壁正中原嵌有重达1吨的石雕团龙,现已取下,在展厅中陈列。檐下雕有“军士出行图”,四周雕有“丹凤朝阳”“双龙戏珠”等,技法精到,粗中有细,照壁之雄伟生动地应衬了太平天国的英雄气概。

石雕团龙,原镶嵌大门外照壁的正中,直径为1.2米,重达1吨。团龙中间是由一整块大青石雕刻而成的,采用的是金华透空的雕刻工艺,使团龙看上去富有气度,庄严而威武。其龙眼突兀,龙鳞细叠,龙爪刚劲有力,火珠腾云,似飞欲跃。环框石雕5只飞翔的蝙蝠,寓意“五福吉祥”“大展宏图”,凝聚了婺州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这件精美的艺术品被介绍到了世界各地,前苏联的教科书上曾出现过侍王府团龙的形象。

团龙能保存至今,有着一系列的传奇故事。1929年,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局一片混乱,侍王府当时为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的校舍,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方豪校长远见卓识,为了保护石雕团龙免遭战火损毁和风雨侵蚀,把团龙从照壁上卸下来,嵌在校图书馆内面对正门的墙上,亲自撰写《题石刻蟠龙》书其历史,刻碑嵌于其下,使这珍贵的艺术品得以保全。

1960年,此处为金华师范学校校舍,诗人艾青的弟弟蒋海济是该校美术教师,酷爱艺术的他与团龙朝夕相处,深深地敬佩工匠们的精湛技艺。龙口外翘的龙须是中空的,每当想起为雕成龙须曾斩杀工匠血祭团龙的民间传说,更感到保护团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大雨欲来风满楼,文革期间,“破四旧”之风四起,眼看着造反派的红卫兵小将们到处打砸历史文物,团龙也许也难逃厄运,蒋先生夙夜难寐,用什么方法可以成功地保护团龙免遭劫难呢?他独处在图书馆中,对着团龙眉头紧锁,苦思冥想最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用马粪纸制作了一个套子套在团龙外面,马粪纸中间画着*********的画像,其下写着大大的“忠”字,葵花作边,周围写着*********语录。当年学校图书馆受到了红卫兵的“洗劫”,许多名画真迹被抄走,而石雕团龙却在蒋海济老师的精心保护下安然无恙。

1994年12月28日,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团龙完璧归赵。由金华一中与金华师范学校共同保护收藏了65年之久的国家一级文物——石雕团龙,终于踏上了回归之路。为了感谢校方保护团龙,侍王府复制了两个团龙,一个披红挂彩送给金师,另一个留在馆内展览。

附:题石刻蟠龙

考研古代艺术者,每就彝鼎陶器及雕刻品求之,近自西人来华搜求发掘,偶得只瓮片甲,虽或残缺,亦视为时代与文化状态之证据。吾婺僻处万山,民风朴素,向无珍贵遗物被熔岩所淹或尘土所封。洪杨发难,李侍军临,撤试士院为行宫,高筑屏墙,中嵌圆石蟠龙,大六径尺,传闻石工有雕龙须不成处戮者,其有意取美可知。吾校一院即其旧址,频年建筑,顿改旧观,惟石龙岿然独存。今吾校添筑艺术馆,移石馆中,籍助观美,其创作虽属强梁,宝贵亦非同彝鼎骨甲,但区区一石,实含有时势上一段历史,而艺尤精巧。彼西人尚远赴颓垣废坏搜掘无遗,近在咫尺,听其风霜剥蚀,殊非保存古迹之意。物以类聚,迁地益良,愿与游艺于此者共赏玩焉。

校长方豪题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

艺术馆藏石

叁· 建筑与木雕艺术

侍王府大殿,也叫议事厅,是侍王召开军事会议,颁布军事命令的地方。大殿面阔30米,进深16米,同时可容纳上千人在此开会。这里的32根柱子,最粗的有50厘米,最细的也有35厘米,根根都是原木。如此的气势和规模在江南并不多见。西院现存壁画最多,西院门厅呈八字、用水磨砖,卷棚式门厅木构精雕细琢。支撑屋檐的这个构件叫做“牛腿”,雕刻的内容是“福、禄、寿、喜”,这是民间非常喜爱的题材。再往里看,门厅廊梁为单步梁,分别雕着“双龙抢球”“双狮戏珠”,中间短柱原本是“垂莲柱”,但为了应衬主题,匠师巧妙地雕刻成“垂珠柱”。单步梁在此主要起着支撑和联络作用。梁下呈1/4圆的构件叫作“雀替”,其上雕着戏曲人物和故事,耐人寻味。这些构件在满足实用功能之外,还以其民俗题材的装饰性,吉庆喜乐的寓意带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尽显金华民间传统工艺——东阳木雕之神功。

肆· 太平天国壁画艺术

侍王府是全国目前保留至今的最大最完整的太平天国建筑群,在西院,保留着全国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太平天国壁画,共有94幅;其柱梁枋天花板上还有许多彩画,共375方。让我们来欣赏最具特色的侍王府壁画吧。

开放式的四堵墙上留有3幅高3米多,阔近3米的大幅壁画《云龙图》《太平有象图》《太师少师图》,雄壮有气魄!这幅“云龙图”,画的是“五爪金龙”,在清廷规制中“五爪龙”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而侍王以此来象征自己,体现了对清廷的反叛之心。事实上,在太平天国的规制中,画龙便是五爪,因为“四爪即为妖蛇”。我们现在看到的龙鳞是黑色的,事实上,它原来是赤红色的!因为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使颜料发生了氧化,才变成现在的颜色。

进入二进花厅,东西墙上绘制的春、夏、秋、冬《四季捕鱼图》充满着江南水乡情趣,民间喜闻乐见题材寓意寿、禄的《松鹤图》、《柏鹿图》紧依其边,还有《鲤鱼跳龙门》《蛟龙出水》托物言志,《瓶花盆景图》《云蝠双桃图》谐音平安福寿,《琴棋书画》崇尚读书,《望楼军营图》《王府图》不忘战事。

太平天国壁画大多是组织泥水匠和专门以画为生的画匠创作的,也有善画者参加太平军后担任绘画工作的。在浙江,有很多人参加过绘制太平天国壁画,如金华罗店的方梅生,东阳上陈的陈声远,浦江李源莲塘沿的李维贤等。

1862年10月中旬,天京形势突变,天王急诏,侍王率7万大军驰援天京,一去不返。激战后太平军败退撤出金华,清政府将西院改为经历、通判两署。他们对太平军留下的“大同世界”深恶痛绝,用石灰水刷掉了满墙的壁画,用油漆覆盖了柱枋上的彩画。

风雨剥蚀,世事变迁。20世纪60年代初,修缮侍王府时,文物工作者发现剥落的墙灰后面有鲜艳的彩色,用手挑拨石灰层,发现满幅的壁画,遂组织人员大规模细剥,从而使湮没百年的艺术品重见天日。

侍王府留存的这些太平天国时期壁画构图严谨,笔法细腻传神。其特点是线条以水墨为主,丰满流畅,气韵生动。色彩以渲染为主,略施青、绿,显现出典型中国水墨画的气势、节奏和韵律。题材以山水、花鸟、走兽为主,寓意深邃。侍王府壁画是江南地区壁画的典范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研究侍王府壁画的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对于解读南方壁画能够抗潮湿、抗霉菌的科学性,以及未来使用原来的材料修复壁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伍· 太平天国瓦当和滴水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盖瓦前端的遮挡。滴水位于由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垂吊在屋檐顶下,起着引导雨水下流的作用。瓦当与滴水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既保护檐头不受风雨侵蚀,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瓦当和滴水在材料、烧制技术等方面是一致的,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侍王李世贤在修建侍王府时,专门烧制了“太平天囯”字样的瓦当,铺满屋檐。滴水的纹饰则有花瓣纹、泉币纹、寿字纹、寿桃纹等多种。按照太平天国规定,在使用“国号”时,“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寓意天为最大,“国”字缺点,寓意此中居王。但侍王府所存27片瓦当中,“天”字两横全部是上短下长,“国”字符合规制。此类瓦当1949年在耐寒轩屋檐上尚有保留,1974年在维修西院时,一进西次间天花板上也曾发现多方。金东区澧浦镇方山岭村和蒲塘村祠堂的屋檐上都曾发现过“太平天囯”字样瓦当和铜钱形花纹滴水,据调查,这两个祠堂当时都驻扎过太平军。

太平军驻扎金华不到两年时间,特别烧制“太平天囯”字样的瓦当,用于侍王府及其外围据点的建筑上,这不仅出于美观,更多的则是政治宣传目的。

陆· 千年古柏

侍王府中的两棵古柏相传是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东侧天井内为桧柏,西侧为龙柏,并称为“龙凤双柏”,或称“夫妻柏”。由于在南方树龄达1100年的树并不多见,而其高贵的“出身”更加难得,目前,此双柏已被誉为“全国十大名木之一”。

有史料可考,清光绪年间金华知府陈文騄题耐寒轩匾称:“轩前双柏耸干,夭矫犹龙,相传以为钱武肃王手植……”东侧碑石刻有清著名金石学、训诂学家,曾任浙江学政的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题诗《金华试院 宋自公堂后双古柏诗》:“自公堂后双古柏,六百余年老宋客;蟠根郁律透重泉,生气勃然出堂脊。”生动地印证了侍王府千年古柏的深厚历史。

耐寒轩匾全文内容录于下:

校士院为唐州治故址,旧有移忠堂,后为耐寒轩。宋知州钱端礼始更之。轩前双柏耸干,夭矫犹龙,相传以为钱武肃王手植,语涉无稽。志艺文有植柏记,而其文不传。柏四时无改,独耐岁寒。前人名轩,意在是欤?光绪乙酉,后堂蚀于蚁,余撤而新之,谋颜其额,窃维有宋迄今九百有余岁,其间,人民城郭板荡,烽烟数数然矣,而历劫不磨,无夭斧柯,无阏冰雪者,惟此柏独存故迹,非即士大夫挺后彫之操,葆晚节之贞者邪?抑匠石曲辕之所遇,子綦商丘之所觌,能善全其寿,不自掊击于世俗邪?以此名轩。虽谓宋之轩,至今存,可也。

光绪丙戌年仲春之月,陈文騄题并识

清阮元《揅经室集》金华试院 宋自公堂后双古柏诗录于下:

自公堂后双古柏,六百余年老宋客。蟠根郁律透重泉,生气勃然出堂脊。

一株轇轕纹节转,一株皮厚腹中坼。等闲莺燕不敢来,绝顶花雕刷寒翮。

瓦沟残日落青子,仓鼠奋髯啖其液。此堂支柱多古础,乾道七年魏王宅。

汤阴恶桧刳不尽,巩洛松楸种何益?此柏幸载节度家,颇有清香凝画戟。

徒恨苔身长百尺,未与冬青树争碧。堂阴谁可话畴昔,六碑首问熙宁石。

柒· 侍王府六碑

阮元诗中的“六碑”,据康熙《金华府志》考原在侍王府二堂后壁上。其原文如下:宋

知婺州事题名记庆历六年(1046)关咏立石,正书,额篆书,在今试士院。

陈令举骑牛图并题诗

在今试士院,熙宁六年(1073),江西刘涣为嘉禾陈舜俞作并系诗跋。

按《宋史·陈舜俞传》:舜俞,字令举,乌程人,尝居秀之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碑系嘉禾,似误。舜俞以忤新法,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涣为作图,当在此时,但不知此碑何缘在婺耳。秀水沈叔埏《頣采堂集》:吾乡白牛居士骑牛图碑在金华试士院。据《舆地碑目》《书录解题》、晁氏《读书记》《南康旧志》:居士与刘凝之涣尝以六十日尽南北庐山之胜,李伯时书《俯视图》,此图想即其笔,独流转于婺,无从考知其由。凝之,筠州人,即刘恕父,为颖上令,弃官归,家庐山之阳。陆放翁《跋骑牛图》云:“公卿贵人方黄金,络马传呼火城中。时欲如二公骑牛山谷,萧散遗物,固不可得。若予者,仕既龃龉,及斥归,欲买一黄犊代步,其费二万有奇,作栏、畜僮又在此外,遂一笑而止。乃知二公风流亦未易追也。”

徽宗手诏石刻崇宁四年(1105),上刻手诏,行书,下刻题识,正书,字多泐,在今试士院。

高宗籍田手诏石刻绍兴十六年(1146),上刻手诏,行书,下守土官题识,正书,字多泐,在今试士院。

封皇子节度使魏王诏石刻 乾道七年(1171),行书,在今试士院。(魏王介绍见康熙《金华府志》卷之二十 赐爵)

知婺州事续题名碑乾道八年(1172),周权立石,在今试士院。按,同治兵后,石断,仅存一角,今龛宋自公堂下东壁。

附:康熙《金华府志》卷之二十 赐爵

魏王恺 孝宗第二子,乾道十年授保宁军节度使(补遗)

按:本府大司内有刻石勅书一道,陷立宋自公堂后壁,乃乾道间晓谕官吏军民者也。及考《宋史》:王初封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庆王,后加封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故勅中有云:仍元衮视仪之贵,指前封王及开府事。又云兼斋旄制阃之雄,指后加封两节度使而言也。但王未尝亲至婺治,止食封邑而已。

捌· 侍王府北侧古城墙

1992年11月,侍王府在北部开辟消防安全门,发现古代东西走向古城墙遗存13.1米,未见底的条石勒脚高约1.2米以上。城墙用长方砖砌筑,黏合物为黄泥,未见用石灰。墙体自下而上明显收分,内侧为夯土层。浙江著名文物专家王士伦《关于侍王府北部发现墙体的调查纪要》表明:“勒脚上的长方砖用黄泥作为黏合物,可能时代较早,但墙体外侧抹有石灰层,这个石灰层的时代似乎不会超过五代(据浙江现存实物资料考证)”。王士伦研究员认为,砖砌体是后来修筑的遗物。既然后来修筑的砖砌可能为五代,那么子城勒脚就要远早于五代。此墙体有明显防御功能,勒脚部分为子城遗存的可能性最大。

1995—1997年间,我国著名文物专家郑孝燮、罗哲文、胡继高、朱自煊、鲍世行等数次勘察论证此城墙遗存,结合考古现场:从剖面看,土层由出现景德镇青花瓷残片的明清层,玉璧底碗片、外撇底碗片、龙泉窑碗片的唐宋层,“米”字纹残片和法纹壶残件的迟于汉、早于唐的夯土层组成。专家们一致认为侍王府北侧古城墙是金华子城北墙遗存,建筑年代在唐以前。综上所述,子城北墙遗存,乃至整个周四里郡城,最早建筑年代以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至南朝梁武帝时期(504—524)改东阳郡为金华郡之间的可能性为最大。

来源:金华晚报

编辑:耳朵

推荐阅读

  • 还有20多天!金华这里将要成为欢乐的海洋!这些火爆全网的游戏都来了……

爆料、吐槽、分享,请在微信后台留言

-82374110

商务合作:0579-83186125

觉得不错,请点好看!

搜索更多有关“广州市太平天国忠王府介绍:古婺芳踪太平天国侍王府”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