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娱乐>正文

电影解救吾先生是哪年拍的:丁晟执导的解救吾先生:一颗苹果下的人物隐喻

人气:150 ℃/2023-11-10 02:50:2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解救吾先生》改编自2004年吴若甫的被绑架案件,其有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原型,这就决定了影片的真实性基调。与真实案件相比,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案件本身。首先,真实案件中被绑架者为吴若甫,影片中则由刘德华饰演“吾先生”,而“吾”与“吴”同音,也淡化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其次,真实案件的过程极为凶险,绑匪是一群毫无底线的亡命之徒。

影片对此也有呈现,张华就是一个刚刚假释又犯重案的罪犯,他绑架人质,收了赎金却不守信用撕了票,且以再次交纳赎金为勒索条件交换被害人的埋尸地点,可谓丧尽天良。而且张华还是一个有枪在握,随时准备拉响手雷、与人同归于尽的亡命之徒。影片在人物设置方面无疑做到了对现实的高度还原。再次,现实中吴若甫从被绑架到被解救,警方不到24小时便破获此案,绑匪全部落网,人质安全救出。影片亦特别强调了警方的高效率,且强化了时间在整个故事叙述中的作用。

作为一部警匪片,可以说该片并不具有典型性,警匪片中诸如枪火交集、飙车翻车等“戏码”几乎未在片中出现。为了遵循真实原则,导演丁晟放弃了许多可以很激烈、很吸引人眼球的影像画面,而转向了对影片镜头语言节奏的把握上。影片采用了近景和手持拍摄手法,通过捕捉镜头来营造真实感。其中对细节部分的捕捉展现了语言无法传达的信息,如审讯室中的镜头偶尔会对张华被绑在椅子后面攥得很紧又试图挣扎的手来一个特写,而当镜头切换至其面部,他却是一副笑眯眯、无所谓的模样,镜头语言的调度展现了平静之下的暗流汹涌。

另外,摇晃镜头的使用又自然生成了一种紧迫感,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也使观众有了一定的“参与感”。此外,影片还熟练地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镜头交替,最经典的莫过于绑匪头子张华去公寓取吾先生的三百万现金和警方前往公寓侦察,两个画面平行交替进行,紧张感极度升高。影片开始时张华被抓审讯,但观众并不知道他是如何被抓的,此处的平行蒙太奇似乎是为了解疑前置悬念,但最后绑匪与警方的擦肩而过又使悬念悬而未决,故事的悬念感立刻变得更加突出。这种镜头语言的衔接有效地控制了观众的心理节奏,也拉近了观众与故事的距离。

反常化的叙事艺术

《解救吾先生》中,导演丁晟在情节处理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在类型化的警匪片中,如何选择恰当的形式实现其美学诉求,从而获得叙事效果的最优化,成为影片重点考虑的要素。尤其受真实原型改编的束缚,要想实现文本间的成功转换,将单薄的内容、缺乏外在刺激感的真实绑架案打造成一部具有动作性、刺激性、可观性的警匪电影,非常规的叙事艺术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电影中有三处“闪前”处理,即三处想象情节:第一处是人质吾先生想象自己在劫匪看守松懈时,偷偷拿起对方的冲锋枪疯狂扫射一番,以此来宣泄内心的极度压抑和渴望自救的心情;第二处是绑匪头子张华自鸣得意地向吾先生炫耀自己带领兄弟抢劫银行金库的故事,激烈的枪战现象完全暴露了张华的劫匪思维;第三处是刑警队曹队长在执行抓捕行动时想象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与劫匪持枪对射,张华最后在路边引爆了手雷,影像画面瞬间火光冲天、烟尘弥漫。

这三处想象情节的影像化呈现正是为了满足商业化背景下观众对于紧张、刺激、冒险的审美期待而插入的,极大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体验。其中,每一处情节都先期真实地展现,但之后又立即予以否定,这种后置否定的反常化手法正是后现代文本所趋向的一种时尚,既是对受众期待的一种满足也是一种调侃,反映了当下人们自我生存状态的荒诞感。从电影效果上来说,前后情节的反常性呈现所透出的喜剧氛围和表现张力又有效地调适了警匪片固有的紧张节奏,这样的混搭在陌生化影像表现方面也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口味。

此外,影片在采用常规的多线索叙事的前提下,又巧妙地以情节调度时间,以情节需要来快进或闪回某个时间点,叙述与案件相关的故事,从而增加了受众的认知难度,营造出一种“迷人”的叙事效果。比如影片开始即根据吾先生被绑与绑匪被审讯呈现出两个时间点—案发时和案发后18小时20分,这两个时间点又分别将两个疑点带出—吾先生被绑地点在哪里和绑匪如何落网的。

沿着这两个疑点,影片在后面的叙事中又不停地以案发时间为基点进行时间的推进或闪回,比如当影片交代了绑匪杀害人质的时间是21点后,对于案情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则均做了标注,如“案发前一天”、“案发后8小时”等。

如此安排,直接打破了故事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顺叙、倒叙、插叙交替进行,多个时间点自如切换,使得案件以一种更为灵活和颇具层次感的方式得以呈现。而对于悬念的设置也因为时间的“失序”解决了原型故事早已昭示结局所带来的新鲜感缺失,使观众投入到故事叙述本身以及案件线索的重组之中。

另外,紧迫的时间切换,无疑加强了影片的纪录片式影像风格,给人以绝不拖泥带水的感觉,与影片力图艺术化地呈现真实故事的美学诉求相呼应。这也正是时间的反常化运用所带来的奇妙效果。可以说,时间意识成为了影片叙事的一大亮点。

符号化意象的语码指向

《解救吾先生》中多次出现具有隐喻性语码的符号化意象,使得影片在警匪类型的叙事表达之外兼具文艺片的美学体验。当然,这一语码植入可能造成观众对于影片类型属性判断的疑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具有内涵指向的符号化意象却在承担叙事功能、丰富人物心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以苹果、饺子来进行具体阐释。

影片中多次出现苹果意象,在中国语境中苹果是代表平安。片中吾先生被绑架后向绑匪要苹果也是有求得平安之意。而绑匪头子张华在撕票后也总喜欢在埋尸地点种上一棵苹果树,其所揭示的心理指向可能是为自己血腥暴力的犯罪行径寻求一些慰藉,希望重罪之后也能获得平安。

当然,苹果在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叙事功能,即帮助警方锁定吾先生被绑架的地点,成为警方最终破获案件、成功解救出吾先生的重要线索,“苹果”-“平安”在此具有了现实救赎的意义。

而影片最后,吾先生带着一篮苹果去看服刑的张华,则使现实救赎的意义获得了升华,苹果似寓意了一种精神的释然。此外,饺子这一具有情感内涵的符号化意象,对于丰富绑匪张华的形象、挖掘其内心的情感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影片中,张华被捕后,警方给了他一盒饺子,问他味道如何,他的回答是“比我妈包的差点”,这一盒载有亲情寓意的饺子使这个早已丧失人性的悍匪想起了那个想回却再也回不去的家,人物的情感在这里被立体化,甚至弱化了正邪的对立。

由此可见,隐喻性语码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观众类型认同的困惑,但却在丰富情感、立体化人物塑造等方面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搜索更多有关“电影解救吾先生是哪年拍的:丁晟执导的解救吾先生:一颗苹果下的人物隐喻”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