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深圳梧桐山隧道最新消息:为了迎接回归这一天

人气:498 ℃/2024-01-01 10:48:06

原创作者 王强 李佩山

建成后的梧桐山隧道

202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谁曾想到:25年前,为了迎接回归这一天,梧桐山隧道的建设者——铁道部十四局的数百名职工,付出了怎样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

那是1997年“七一”前夕,香港回归的配套工程、深(圳)(香)港交通的咽喉地段、我国当时最长的“双管单向”城市公路隧道——梧桐山下行隧道,经过铁道部十四局隧道工程处500余名建设者近600个日日夜夜的鏖战,终于安全、优质地于1997年6月25日提前建成通车,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不负神圣使命

梧桐山重峦叠嶂,峰回路转,成了阻隔香港与内地联系的一道天然屏障。虽然1987年建成了梧桐山隧道一期工程(上行隧道),日通车12500辆,但随着特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香港回归的一天天临近,两地间的交往迅速扩大,已远远满足不了实际要求。深圳市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决定建设梧桐山隧道二期工程(下行隧道),改“单管双向”为“双管单向”运行,使日通车量达到6万辆。

即将建成的梧桐山隧道

梧桐山下行隧道地处沙头角口岸,全长2437.31米。它毗邻“中英街”,南依深(圳)(香)港边界——深圳河,北临上行公路,车辆、人员川流不息,施工场地狭窄,进出车辆受限。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包括10个月雨季在内的一年半里,完成土石方173939立方米、混凝土圬工和砌石圬工141497立方米、铺设防水卷材和粘贴瓷砖78725.12平方米、喷塑23266平方米、混凝土路面21114平方米的工程量,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施工队伍。作为投资约1.8亿元人民币的建设单位——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

霎时间,群雄逐鹿梧桐山,数百家大型施工企业赶来投标。最后,铁道部十四局隧道工程处以绝对的优势中标。

兵贵神速。中标后的18天内,铁道部十四局隧道工程处抽调的500余名精兵强将和200台现代化机械设备,就分别从山东、浙江、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先后赶到梧桐山下。广大职工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决心不负神圣的使命,背水一战。

攻克道道难关

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是一道道施工难关。梧桐山下行隧道与上行隧道的净距只有13.5米。距离这么近,国内外罕见。按照技术测试,它的爆破振动速度必须受到严格控制,极限值为6厘米/秒。如果控制不好,就会造成上行隧道坍塌的严重后果。

建设中的梧桐山隧道

为此,铁道部十四局隧道处与科研、设计单位密切合作,组成攻关小组,邀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研究设计院副院长何广沂、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李应顺和冯叔喻院士等国内著名工程爆破专家进行现场论证。经过558次的微振爆破试验,确定了“多炮眼、少装药、多段位、短进尺”等适合各类围岩断面的爆破方案。

1995年11月5日凌晨3时,梧桐山下灯火通明,过往人员、车辆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经过多日紧张有序的准备,第一次微振爆破眼看就要动“真格”了。“五、四、三、二、一、起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爆破取得圆满成功。经测试,振动速度不到0.5厘米/秒,首创国内大断面孔内外微差起爆一次性爆破300立方米的最新纪录。令人压抑的紧张气氛,顿时化作欢声雷动。

向梧桐山开战,一场人与自然的搏击,就从这一天起拉开了序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500余名建设者在大山腹地,在粉尘与噪声中,在泥水与汗水里,用热血、意志和拼搏,谱写了一曲曲撼人心肺的凯歌。

隧道渗漏水是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一大技术难题。指挥长杨树云和攻关组成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96年春节前夕的一个雨夜,白天的喧嚣早已退潮。杨树云还在研究为解决隧道漏水所实施的无射钉施工工艺方案。无射钉防水卷材施工工艺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可是由于操作复杂、难度太大,国内还没有一个大型隧道采用过。杨树云,这位曾被团中央、国家计委联合授予“共和国重点工程建设青年功臣”称号的高级工程师,从未在困难面前退却过。他要在这里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施工中的隧道现场

纵向铁丝托底、超前固定是无射钉施工工艺的关键一环,可偏偏在这里遇到了困难。采用原设计中的铁丝根本承受不住,沉重的防水板刚铺上去,铁丝就断了几根。换上粗铁丝,防水板是托住了,可松松垮垮的,不能紧贴洞壁,不仅起不到很好的防水作用,而且影响二次衬砌。

杨树云的目光,落到柜子上面的二胡上。他擦去二胡上的尘土,轻轻地拉了几个音节,发现弦有点松,就紧了一下。这时,他的眼前忽然一亮:“买紧线器。”

第二天,紧线器买来了。铁丝先固定一端,另一端用紧线器拉紧到最大限度,然后固定铺上防水板,竟大有起色,整幅防水板基本贴紧洞壁,只是在两条线之间有些下垂。如何解决防水板部分下垂的问题?

杨树云和攻关组成员及技术骨干,现场召开“诸葛亮”会,征求“锦囊妙计”。大家畅所欲言,你一言他一语地展开讨论。

“能否多拉几根铁丝,加大密度?几根铁丝对一幅800公斤重的防水卷材来说微不足道。”

“铁丝托底是用‘托’的方法,是否可再用‘撑’的方法,一‘托’一‘撑’?”

“我们能否借鉴蔬菜大棚用竹条撑农膜的办法,把竹条换成钢筋?”

经过集思广益,确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纵向铁丝托底,环向钢筋顶撑,把钢筋弯成拱形,利用其弹性势能将防水板下垂部分顶撑到洞壁上。就这样,经过实践,无射钉施工工艺取得了成功。防渗漏水的难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热烈庆祝梧桐山下行隧道胜利贯通

喷射支护是“新奥法”施工的重要支柱。它及时与围岩共同受力,对于充分发挥围岩自稳能力、防止塌方具有重要作用。当时,国内大多采用干喷或潮喷法,粉尘大、回弹量多,施工效率低。攻关小组巧用门架式台车的特有功能,研究出混凝土混喷工艺,不仅提高了喷射速度,而且减少了回弹,填补了国内混凝土施工的一项空白。

隧道进口端的两个浅埋偏压段,是施工的最困难地段。特别是第二浅埋段。洞顶为流水河床,地层为卵石层和仅1米厚的岩石覆盖,总浅埋覆盖厚度只有11米左右。为此,他们刻苦攻关,确定了地表注浆、地表锚杆、洞内管棚注浆等多种技术措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确保了施工安全顺利通过。

在近600个日日夜夜里,铁道部十四局隧道处职工先后闯过了爆破、浅埋、偏压、涌水、流沙、塌方等8道难关,不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确保了工期和安全,而且提高了质量,使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以上,在深圳市建筑企业评比中,一举夺得“施工现场综合优胜单位”奖牌。

通车后的梧桐山下行隧道

情注梧桐山脉

“迎香港回归,洗百年耻辱,安全优质提前完成梧桐山下行隧道建设任务”成了激励铁道部十四局隧道处建设者们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强大动力。他们开展了“爱祖国、爱企业、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活动,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在资金紧缺的日子里,为保证工程用款,职工们曾一连几个月仅发生活费。一次,职工们刚拿到工资,就听说购买施工材料急需用款,他们便主动交了上去。由于工期紧、任务重,许多职工不得不放弃节假日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被大伙誉为“闲不住的人”的安全长梁植军,工作尽职尽责,避免了一次次事故的发生。可他一连4年没有探家。一向喜欢作文的10岁的儿子,面对《我的爸爸》的作文题目直犯愁,回家问妈妈:“我怎么想不起爸爸是啥模样呢?”梁植军后来闻听此话,禁不住鼻子发酸。

1996年4、5月份,隧道施工进入第一个浅埋地段。为加快进度,每次放炮硝烟还未散尽,工班长李兆贵就带领全班职工冲上去立拱架、搞焊接、忙铆固。他们由开始的一个循环7小时逐渐缩短到5小时、3小时、2小时。洞内闷热,烟尘弥漫,他们个个汗如雨下,吐出的痰,都是黑色的。单位组织职工体检,发现李兆贵患了肺病。医生劝他无论如何都要调换工作,可他却说:“我是工班长,又是技术骨干,掌子面上哪能离开!”他硬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照常坚持施工。

绿色环绕的梧桐山隧道洞口

副指挥长何土生整日穿梭忙碌在工地上,终因积劳成疾,心脏和肝脏功能明显下降。医生让他住院治疗,他执意不肯,每天一打完吊针,就直奔工地。一天下午,职工们正在洞内紧张施工,何土生突然发现进口端洞壁出现一条500厘米长、5厘米宽的裂缝,情况危急。何土生立即下令施工人员撤离。裂缝往往是塌方的前兆,何土生等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现场勘察,原来是由于山体偏压下沉所致。他们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抢险,经过7天7夜的抢修加固,终于恢复正常施工,避免了一场惨重事故的发生。

流行性感冒曾一度使20多名职工高烧、头痛、头晕、视线模糊、四肢无力,但职工们凭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和顽强的毅力硬是挺了过去,没有影响一天施工。

……

如今,巍巍壮观的梧桐山下行隧道,像一座金碧辉煌、银光闪闪的地下宫殿,构成了连接南方明珠----盐田港(中国南方第一深水大港)和东方明珠----香港的独特的风景线。前来工地视察的深圳市郭荣俊副市长赞扬:“铁道部十四局建设者安全、优质、提前建成梧桐山下行隧道,为迎接香港回归做出了贡献!”

梧桐山下行隧道的建成通车,对促进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的社会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亲爱的朋友,当您乘车从梧桐山下行隧道飞驰而过时,您是否想到:托起车轮前进的不仅是大地、沙石和水泥,还有500余名建设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梧桐山隧道洞内

建设者的辉煌成就、感人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参考报》《工人日报》等先后作了报道。1998年,深圳梧桐山隧道荣获中国建筑行业的最高质量奖——鲁班金像奖。

铁道部十四局隧道处梧桐山隧道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杨树云曾深有感触地对作者说:“梧桐山隧道工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鲁班金像奖,是与众多中央、行业和地方媒体大张旗鼓地宣扬,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分不开的。”

(个别照片来自网络,向摄影者真诚致谢)

搜索更多有关“深圳梧桐山隧道最新消息:为了迎接回归这一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