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教育研究方法基本步骤,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

人气:262 ℃/2023-09-17 07:34:26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对象进行考察和描述以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是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有关资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不同于漫无目的的一般的观察,它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严格的观察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严格的研究程序,利用人体感官来和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进行严谨的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观察一般可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参与式观察需要研究者介入观察现场,这容易对研究客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

二、运用观察法的流程

观察法并不是简单的看,更不是漫无目的的观察,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需要使用科学的流程。这样的研究结果才具有说服力。

1、界定研究变量并进行编码

当决定使用观察法后,就应该确定观察哪些方面,即观察研究的变量是什么。研究的变量类型可以是:(1)事件发生的频次,比如一堂课内教师提问的次数;(2)指定时间点发生的事件,比如以每30秒为一个事件间隔,在第30、60秒的时候发生的事件;(3)事件的持续期,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间的长短;(4)抽样的个别人的特别观察,对于某个事先抽样的某个学生进行特别观察。

希洛卡佐·萨卡古切在对日本大学怎样教授英语语言的一项研究中,他使用了下述观察变量列表(Observation Schedule)。

日本大学的英语课研究中使用的观察变量量表[1]

类目1 教师接受情感:反映某种意识及无条件接受学生情感的教师陈述

类目2 教师鼓励学生: 对学生提问、回答及评价的表扬和鼓励

类目2F 教师给予反馈:教师在学生陈述后的迅速、几乎自动的反应,一般意味着赞成或否定

类目3 教师使用学生的主意:教师将学生的主意融入讲课

类目4 教师提问:除那些与英语对话练习直接相关的问题外

类目4C 教师问对话问题: 指作为对话或会话练习之一部分的问题

类目5 教师讲课:这包括讲解、发表观点、提出观点、提出事实、插入思考及即席评论等

类目5CR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这包括纠正语法用词翻译发音节奏和语调等方面的错误

类目5W 教师给予提示:当学生在回答或翻译中遇到困难之时,用单词词组或句子给予提示

类目5C 教师回答会话问题

类目6 教师指出方向

类目7 教师批评学生

类目8 学生反应:这是学生对类目4中问题的反应

类目8C 学生作出会话反应:这是学生对类目4c中问题及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所提问题的反应

类目8R 学生朗读:主要发生在文学课上教师要求其某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段时

类目8SR 学生默读

类目8D 学生画画

类目8T 学生翻译

类目8S 学生小结:这主要发生在文学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英文课文某段的主要意思的时候

类目9 学生开始说话 :这是学生主动的提问回答评论及发言而不是对老师的提问的回答

类目O 沉寂或混乱:无助于教学的暂时混乱和某些有助于教学的暂时沉寂,如允许学生有时间抄下黑板上的信息

类目OS 学生做书面练习:这是学生安静地做书面练习的时间

类目OT 教师使用录音机:这主要发生在文学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听由母语为英语的讲话者灌制的录音带时

类目OD 教师分发材料

类目OB 教师或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上述量表决定了研究者需要对课堂上的哪些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量表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同样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活动,系统地记录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瞬间,为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者按照弗兰德斯的程序对每节课以3秒钟为一个间隔,对上述25种行为进行记录。则他针对60分钟的一节课就需要进行1200次编码。可以看出观察法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记录观察内容

研究者在观察开始之后就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由于事件往往发生得很快,研究者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观察内容的特征,这就需要借助录像设备来辅助研究者完成记录工作。研究者主要需要记录的事项包括特定事件的持续时间、频次计算、间隔和继续。

3、整理和分析观察内容

研究者结束观察后需要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理和分析观察内容数据。所有的经过特定编码之后的数据都将用来分析研究对象。

使用观察法要的注意事项:在不受影响的日常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观察者的突然造访可能造成被观察者的异常,从而影响了观察的效果;观察的必须是公开的、明显的行为,而被观察者的行为为什么会发生是需要研究者进行后续分析的,研究者只需记录当时的公开的明显的行为。

三、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观察法可以获得比问卷和访谈更准确的数据,弥补问卷和访谈的缺陷。观察法不依赖于受访者的言语意思表达,二是观察法所获得的数据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是被观察对象现实生活、学习中正在发生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资料可靠性高,是通过研究者的双眼去观察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当研究者无法获得问卷和访谈的机会或问卷和访谈的所得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的时候,观察法就可以充当主要数据资料。三是观察法比较灵活,能较长时间在不同地点观察同一个人和同一种情境。

观察法也具有一些的缺点。但是运用观察法往往改变了被观察的情境,比如当一个观察者进入教室后,师生的日常行为都可能发生改变,这使得观察的必然效果失真。应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在正式进入观察教室之前,提前一段时间长期进入观察教室,使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这样的情境,逐渐表现出他们的日常行为之后再进行观察。通过在教室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进行观察也是一个避免影响观察效果的办法。观察法比问卷法和访谈法都较为费时费力,需要研究者亲身观察一段时间才能获得较为可靠的数据。

四、观察法范例

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张福建《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同伴的次数显著多于攻击异性同伴;(2)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3),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故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

该论文的在研究结果部分是这样论述的:

2.攻击者与攻击对象性别关系的年龄变化

在观察获得的339件攻击行为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分布见表2。对儿童攻击同性别和异性同伴次数的2*2(攻击者性别*被攻击者性别)的列联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X2=12.5819,df=l,P<.001)。为了考察是否三个年龄组幼儿的攻击行为都存在这种差异,又分别对每一个年龄组进行了列联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幼儿园小班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2=0.2306,df=1,P>.05);中班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0.5744,df=l,P<.05);大班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X2=24.2797,df=l,P<.0001)。

搜索更多有关“教育研究方法基本步骤,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