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绝美的民国诗文,穿越申城寻访诗词达人

人气:299 ℃/2023-12-16 15:55:39

春意盎然的闸北公园,职工爱好者纵论诗词之美;高高的烟囱下面,污泥处理厂保安脱口而出充满韵律感的词句;紧邻车墩影视城的工业园区,轰鸣的机器声中,离乡游子挥毫写下思乡之情……

诗词大会火了,热爱诗词的职工达人们,却依然隐藏于车间和办公室。本报记者历时一周,驱车横穿上海,遍寻这些职工诗词达人,一件件普通的工作制服背后,飘荡着震撼人心的美妙诗词。

闸北公园上午10:00

寻访对象

刘鲁宁(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龚霖(上海轨道保安公司职工)

吟咏间,路过的老人翻出自己写的诗句

水面宽狭不一,岸线曲折多变,假山高低错落。作为上海著名的老公园之一,闸北公园面积不大,却景致颇多,时常有人在那里健身、喝茶、聊天,也是爱诗之人常常聚会的选择之一。

家住在闸北公园附近的龚霖、在静安区人民法院上班的刘鲁宁,就偶尔约在这里碰面,聊一聊诗词方面的最新感悟。

41岁的龚霖,钻研诗词已有20余年。闲暇之时,他喜欢走走看看,山山水水的地方,总能触发他内心深处的感悟。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是无师自通,“读书时,对古诗词就非常爱好,掌握了格律之后,写起来会非常快。”

刘鲁宁是法院的一名法官,结束当天上午的一桩案件后,他利用午休赶到公园。刘鲁宁说,自己开始诗词创作,是抓住了博客流行的尾巴。

“我记得很清楚,2006年12月29日,我开始在博客写诗词。”因为不懂格律,刘鲁宁对自己最初的作品很不满意,总感觉欠缺很多东西。

后来,他拜上海著名诗词名家杨逸明为师,“掌握格律之后,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那种感觉,突然就爆发了。”

微博和微信崛起之后,诗词这种寥寥几十个字的表现形式,让诗词达人有了更多的创作和发挥空间。刘鲁宁和诗词友人们,一起创办了诗社、微刊和个人公众号,一旦有感而发,有了快速展示的平台。

因为读书时打下的文字功底比较好,精于钻研的刘鲁宁已经是专家级人物,讲解起诗词的创作和规律来,相当有门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随手拿起一本《上海诗词》的内部交流资料。里面除了不少优秀的诗词作品,还有诗词名家的点评、修改实例等等,对于诗词爱好者进行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上面不少诗词,刘鲁宁也留下了自己的精彩点评。就在接受记者采访之时,公园里一位散步的老人驻足倾听,慢慢地从口袋里摸出手机,轻声询问,“这个书哪里可以买到?”

刘鲁宁赶紧拿出手机,让老人讲出通信地址,表示会在日后寄送一本,并互相添加了微信。没想到,这位老人也喜欢诗词,从手机里翻出自己写下的诗句,请刘鲁宁当场点评。

“诗词不仅仅只是一种爱好,更是互相交流的一种很好方式。”刘鲁宁说,创作诗词、修改诗词、甚至是为了一个字而揣摩良久的过程,是让内心迅速沉静下来的最好方式。

外高桥中午12:30

寻访对象

郭四清(竹园污泥处理厂保安)

小小门卫室飞出一个全国诗词“百强”

沿中环线向东一路飞驰,靠近江边的马路上,远远就能看见一辆辆的重型卡车,排着队等着进工厂。狭窄、坑洼不平的沿塘路上,从油罐车和卡车身边挤过,三座高高的烟囱下面,就是郭四清工作的工厂———竹园污泥处理厂。

听说记者是采访郭四清,门卫处值班的另一位保安由衷赞叹,“老郭写得确实很不错,我们偶尔也翻看,就是理解不透。”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曾想过学一下诗词,“我文化水平太低了,学不会。”

50多岁的郭四清学问也不大,1985年,高中一年级没有读完,就接替刚刚退伍的哥哥,也被父母送到了部队参军。“年幼上学时,我就很喜欢古诗词,到了部队,和战友一起出黑板报,偶尔我也写一点诗。”受朦胧诗流行影响,郭四清当时的创作以新诗为主,在《武警报》等媒体上也发表了不少。

2000年开始,少小时奠定的诗词基础,让郭四清对楹联痴迷了相当长一段时间。2008年,孩子前来上海读书、工作,老家武汉的郭四清也前来上海,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

“保安一般都是倒班,一个月里面,可能十几天是休息的。”郭四清说,他不喜欢打牌,就想着找点事情,丰富一下业余时间,“当时就开始尝试诗词创作,但因为不懂格律,总是感觉言不尽意。”

后来,郭四清买了一本大部头的工具书,很快就掌握了诗词格律。不管内容好坏,他敢于投稿尝试,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连续得到发表,这让郭四清的信心一下子上来了。

近几年,郭四清参加国内诗词及楹联征文比赛,先后获得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两次,三等奖及优秀奖共计近10次,更被评为全国百名诗词名家。2015年,他的一篇作品被《诗词之友》评为一等奖,被邀请前往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了一个200多人的高端研讨会。去年,他根据自己的工作,拍了一张题为《擒凶》的照片,并配了一首诗,在浦东新区总工会的职工摄影比赛中也拿到了大奖。

郭四清搞创作有一种特别的灵感,不管是采风还是生活所思所想,常常是一气呵成。“我吃了普通话不准的亏,用字用词往往需要仔细琢磨。”郭四清感慨。

车墩中午11:00

寻访对象

张涛涛(宏旭模具工业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

写黄河的诗,让我成为县里的名人

提到车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明星,是影视拍摄基地。其实,从市区开车一路过去才发现,一片片的工厂,才是“打开车墩的正确方式”。

记者赶到工厂门口时,张涛涛已经等候在门卫室,穿着制服、戴着安全帽,他一路带领记者前往位于工厂3楼的宿舍。张涛涛说,工人并不享有住在工厂的待遇,“老板让我抓安全生产管理,我是享受了领导待遇。”

宿舍里放置了两张床,除了床被,几乎没有其他的生活用品。墙壁上,挂着几幅字,书架上堆满了书籍。除了大部分的诗词书外,还夹杂放了几本安全管理方面的书籍。

张涛涛从事诗词创作,同样源自于少年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小时候,课本上的很多诗词,我都背得滚瓜烂熟。前几天的诗词大会,我也跟着做了一下题,准确率还是很高的。”2011年买了一本格律方面的书籍后,张涛涛真正开始诗词创作,他出门必带纸和笔,有时诗性来了,走完一座桥,一首诗已然脱口而出。短短几年时间,张涛涛在28种杂志上,发表了300多首。其中,他在2014年写的一首《咏黄河》获得中华诗词楹联大赛优秀奖。

“电视台、报纸都去我们家了,县里领导也去了,问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张涛涛说,“诗发自于内心,爱流之于笔端,我诗词里最真挚的爱,都给了我的老婆和女儿。”

从黄土高原的甘肃老家前来上海,张涛涛已经在上海拼搏了15年,他在青浦买了房子,女儿在上海读书,工作之余,周末还会在青浦讲国学、教书法,已经完全融入到上海这座大都市。

“可能和爱好诗词有关,我内心其实非常敏感、脆弱。”因为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张涛涛写了很多思念家乡的诗词,抒发自己的游子之情。前不久,时隔6年没见的一个好友前来上海重逢,兴之所至的张涛涛一夜间,一口气写下了10首诗,送给自己的好友。

张涛涛现在在公司里主抓安全生产,虽然他个头不高,却相当有威严,用他的话说,只要他办公室的灯亮着,工厂的工人就不敢胡来。

如果当年家里有条件让自己读大学,会不会写出更好的作品,张涛涛却轻轻摇了摇头。“就像杜甫,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是写不出来的。”张涛涛说,刚开始他还为没有读大学而伤感,如今已经很释然,“写诗对我的工作和成长很有帮助,再忙,只要读诗、写诗,心就能静下来。”

微信采访下午17:00

寻访对象

金莎(空姐)

欣赏诗韵从8个月的宝宝开始

金莎原本是一名空乘,去年生了宝宝后,暂时在家带孩子。因为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孩子,金莎间断了诗词创作,也最终只是通过微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金莎说,她对古诗词向来有一种亲近感,“古典诗词的对称性与优美韵律很吸引我,相比现代诗,无论是先秦诗歌的古朴典雅、南北朝骈体诗文的华丽、唐宋诗词的集大成,古诗词在数量上就超过现代诗。内容上,古诗词的题材也包罗万象,涵盖了古时生活的方方面面。读着一首首古诗词,想象自己隔空与千年前的诗人产生共鸣,这种感觉很不错。”

她表示,自己虽然也是诗词学会的会员,但创作数量仅有数十首。“受格局所限,主要是写一些少女情怀的题材。”金莎说,以前也写过一些与工作有关的打油诗,但也只是纯属觉得好玩。

春节期间的诗词大会,金莎和家人一同关注,“这说明,每个中国人心中,多少还是有着唐诗情结。诗词是一种慢阅读,一种区别于快消时代的阅读,诗词大会的火热,也能反映出当下大众对慢阅读的向往。”

她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几年前,央视就有过一部名为《唐之韵》的纪录片。“那时候我是带动了全家一起看这个片子。文案写得非常好,当解说与一帧帧风景画结合起来,如同畅游了那个诗词文化鼎盛的时代。”

背诵是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基础,金莎的宝宝8个月大,她表示,一定会让孩子从小欣赏韵律,聆听朗读格律诗,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读中国诗词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抛开意境,孩子能收获的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嘉定安亭某小区晚19:00

寻访对象

刘青(国企人事)

带着老公儿子一起诵诗词

中华古诗词绵延至今,浓缩中华语言文化精华,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几重感怀,三日绕梁。“古诗词体现了一种凝练的美,不像我们平日里说话,其实废话挺多的,(古诗词)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文化积淀”,刘青说着宛然一笑,有点不好意思,“我们也不是说废寝忘食地背诵啦,多是真心喜欢和这些年的积累,游戏的心态比较多一点。”

在去年的市民文化节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刘青和老公马振携手闯进了知识竞答板块的百强,成了一段佳话。事实上,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并不局限于他们二人世界的小情调,父亲、儿子、刘青夫妇,诗词架起了三代人间的文化传承。

采访中,刘青多次提到“潜移默化”这个词,父亲对自己的诗词启蒙是如此,自己对于儿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古诗词,除了课堂上学的,课下也看了很多,多是父亲的收藏。”刘青坦言,父亲对她影响很大,虽然从未正襟危坐对诗词进行讨论,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己,“年轻的时候,他就喜欢写一些东西,包括旧体诗,但他不太积累,只是一种爱好,有时候随写就随丢了。”

成家后,刘青的爱好影响到了老公马振,马振是一位汽车发动机测试工程师,典型的理工男,和新闻专业毕业的刘青,一文一理,却在古诗词中找到了共鸣。刘青喜爱研读的唐诗宋词,马振经常拿来翻看,有时还会一起玩诗词接龙。

诗词情怀也影响到刘青对儿子的教育,“有时候全家一起出去玩,看到什么情景,诗词就脱口而出。”有意无意中不到两岁的儿子已经可以背诵10首诗词。刘青说,自己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读诗的乐趣,儿子喜欢的话,以后可能会和他一起学作诗,这倒或许是一种有趣的传承,“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浩瀚,诗词包含各种题材,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掷地有声。我对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期望,只希望让他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会慢慢理解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对人生是很有帮助的。”

搜索更多有关“绝美的民国诗文,穿越申城寻访诗词达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