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听寂静之声的心情说说:聆听寂静之声体味美妙和声

人气:206 ℃/2023-12-31 17:19:2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民谣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创作并与好友阿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合作演唱了歌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意欲将这首精心创作、时代特征鲜明的歌曲献给动荡年代里的美国人。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首歌曲及其专辑《Wednesday Morning》,如其歌名一样,在1964年发行时反响平平,甚至寂静得被人无视。若非一位DJ特别钟爱这首歌,增加在电台播放的频率,才使得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于1966年将这首歌重新编曲,再次发行。似乎是冥冥中注定才华横溢的保罗·西蒙不该被时代埋没,这首优美的二重唱,终于在重新发行后被人们接受喜爱,并在1967年作为美国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歌后 ,随电影一起红遍了美国,保罗·西蒙和他的搭档也一跃而成美国最受欢迎的民谣歌手。《寂静之声》在收获许多好评和奖项的同时,还成为电影《守望者》和《激战》的插曲,不仅在美国大受欢迎,还在全世界被传唱,直到今天,仍然还极富感染力和生命力。

歌曲作者及演唱者西蒙

《寂静之声》由西蒙作词并谱曲,歌曲旋律舒缓低迷,歌词充满了一种幻觉般的意境。细细听来,这首结构严谨,歌词如诗的歌曲,仿佛在诉说着时代的迷茫和青春的无助: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独自一人行走在铺着鹅卵石的狭窄、清冷的小巷里,喧嚣的人群在她身后渐渐远去,前面是没有尽头的黑夜……

《寂静之声》的演唱组合

《寂静之声》的创作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正经历着反战潮流、民权运动以及越南战争,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当时的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迷茫且不知所措,而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在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达拉斯的遇刺身亡,更是让美国举国上下感觉没有了精神支柱。正是这种现实,让西蒙产生了创作反映时代歌曲的冲动,并经过三个月的精雕细琢,《寂静之声》终于带着西蒙的热情和才华新鲜出炉。据西蒙自己解释,他当时是在昏暗的浴室中写下了《寂静之声》的第一句歌词:“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寂静之声》饱含西蒙的一片热情

这首歌的基本主题,就是揭示因为人际之间的疏离(alienation)与冷漠(apathy),导致人们丧失了沟通的能力,从而带来情感孤独和人生寂寞,意在提醒人们:如果有意义的沟通失败,剩下的只有沉默。而作为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歌曲深邃的内涵,清新的风格,不仅恰当地反映了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单纯的心理状态,并对电影《毕业生》的主基调及风格的定位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木吉他是《寂静之声》的主要伴奏乐器

如今再听《寂静之声》,感觉这首歌曲说是民谣,歌词却似乎又太深邃沉重;说是摇滚,曲调却又显得太细腻柔和。其实从本质上说,这首歌曲就是民谣,只不过为了顺应当时的音乐潮流,易于被年轻听众接受,而加上了贝斯和鼓点。正是民谣摇滚形成的简单纯净的曲风,轻柔舒缓、富有节奏的旋律,使得这首歌曲有了鲜明的音乐风格,也更具音乐表现力。作为摇滚乐历史上最著名的民谣组合,西蒙和加芬克尔将音乐中的旋律和和声的组合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西蒙的嗓音松弛自然,加芬克尔音色轻柔高洁,两个人声互相交织,互相缠绕,有时甜美,有时哀伤,丰满的歌声再加上保罗·西蒙华丽的木吉他演奏,对于歌迷来说,既是一种奇妙的音乐旅行,又是如诗如梦的音乐体验:他们的歌声似乎永远是那么地捉摸不定,让人难忘。他们的出色演唱也因此广受好评并深受听众喜爱,在美国社会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也使《寂静之声》成了广为流传的经典英文歌曲。

美国著名民谣组合

在现今科技发达网络畅行无阻的年代,《寂静之声》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我们在欣赏这首经典英文歌曲时,千万不要忘记,保罗·西蒙的歌词似乎在告诫如今的人们:茫茫人海里,人群跟著人群,大家无时无刻不感到孤寂。停下来让大家好好沟通吧,否则人类的关系将日趋恶化,沦为新世纪科技的牺牲品!

《寂静之声》提醒人们:不要成为情感沙漠

搜索更多有关“听寂静之声的心情说说:聆听寂静之声体味美妙和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