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立秋走进南宋生活:焚香观荷进山南宋百姓这样过夏天

人气:314 ℃/2024-01-26 16:11:49

2018-07-15 07:5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孙雯 章咪佳 通讯员 方涛 蔡佳迪

谈及两宋,杭州是历史的关键一环,也是当下研究的重镇。

文史专家傅璇宗认为,自这些笔记,“像考古工作那样,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过去未曾发现或未予重视的文物资源。”于是,学者们陆续“挖掘”出收入《全宋诗》《全宋文》的部分作品、宋代科举中被遗漏的人物与细节……这些都是对历史再现与补充。

即使是最为细小的宋朝杭州暑期生活,自《全宋笔记》中,也可以读出当时的社会样态。此处,先从宫廷生活的精致讲起,奢靡之间,可见宋朝的审美、文化、建筑……其间,还有“偏安”的感叹。

在阅历与阅读之中,人们逐渐发现不一样的宋朝。

正如傅璇宗所言,“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对书中所记的‘杂事’作一次文化考察:如卷六《诸色伎艺人》记录有四百八十位民间艺人姓名,同卷《诸色酒名》记有五十四种酒名,同卷《糕》条记当时临安(杭州)民间富有特色的食品糖糕、蜜糕、粟糕等十九种,同卷《书会》记录临安市内六个书会成员姓名或绰号,卷一〇《官本杂剧段数》记录南宋当时官本杂剧剧本二百八十部,这些都是官方正史或作家专集都未曾记有的。”

多读读这类书,回想遥远的风景,再高的温度也会离人而去。原来,在没有电的时代,祖先们有种种高招,度过暑热难耐的夏天。

南宋马远 《观瀑图》,专家认为画中正是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内观瀑。

德寿宫

两款“冷饮”受青睐

1184年(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一,赵昚前往德寿宫看望父皇赵构。

八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在77岁赵构的感受中,比往年更为炎热。因为酷暑,跪拜的礼仪都免了。

父子二人到冷泉堂用了早膳,而后,老皇帝要求儿子(实为养子)在德寿宫纳凉,如果有要紧的事务,就在帷帐中进行处理,到傍晚再离去。毕竟,从北内德寿宫到赵昚所在的南内皇宫还有一段距离,即使有诸多护卫,仍免不了路上的暑气难耐。

德寿宫果然凉快。

二人同往“飞来峰”,飞瀑、荷花、假山、修竹、古松……树木掩映,盛夏的日光,几乎难以投射下来。池中的六月荷花,是赵构最在意的,赵昚顺着父皇的指向,望向池心。“此种五花同干。”赵构说,这是赵伯圭(宋孝宗的同母哥哥)从湖州引种而来的,之前从未见过。

如果以今天的地标来定位德寿宫,它西邻南宋御街,东望钱江新城,东河从中穿过。这里怎么会有“飞来峰”?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说一说宋孝宗赵昚的孝心。

1167年(乾道三年)的三月,正是花开时节。

初十那天,天气晴好,赵昚差遣阁老到德寿宫,想在那几天请老皇帝到聚景园看花。没想到,赵构反客为主,他的理由是——频频出行,不但花费巨大,还要劳师动众——那么,皇帝既然要看花,德寿宫的后园也有几株好花,不妨择日前来闲看。

正是那一次因花而生的春日聚会后,赵昚知道了赵构的心思,他命有关部门在德寿宫的后苑建造了冷泉堂,并“叠巧石为飞来峰,开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并如西湖。”

酷暑之中,冰冰凉凉的吃食总是不嫌多的。

六月初一这一天,赵构与赵昚喝了两款解暑的饮料,名为“沆瀣浆”、“雪浸白酒”。那个时候,“沆瀣”还是一个美好的词,带着它的本意“夜露”的清凉——况且,写出“沆瀣一气”的钱易是北宋文人,这个成语到南宋还没有今天这么常用。“雪浸白酒”很容易理解,类似于冰镇米酒,而“沆瀣浆”则以甘蔗与萝卜切方块与水同煮而成的饮品。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沆瀣浆》说,这种饮品的制法,来自宫廷。

77岁的老顽童赵构,大约喝多了。

赵昚忍不住提醒:“此物恐不宜多吃。”

“不妨,反觉爽快。”老皇帝不以为意。

可毕竟会伤及脾胃,老皇帝最终不得不首肯于儿子的谨慎。

翠寒堂

“空调”打得有点低

纳凉时,总少不了闲谈旧事。话说宣和年间的三伏天,徽宗赵佶多在碧玉壶及风泉馆、万荷庄等处纳凉,这些地方凉快到什么程度?每次参加宴会,都要穿着一件衲袄儿。不过,这些,都是东京汴梁的往事了。

皇室建筑中,大约从来都不少纳凉之所。

周密在《武林旧事》“禁中纳凉”一节中,提到,南宋皇室避暑多选在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

“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这几乎是那些宫殿的“标配”,山水、绿植,营造着皇宫内院的小环境。炎炎夏日,除了池中的万柄红白荷花,还广置南方盛产的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闍婆、薝卜等花卉,多达数百盆,同时,还悬挂伽兰木、龙涎香等各种香料,“鼓以风轮,清芬满殿”,自然“不知人间有尘暑”。

南宋《歌乐图》局部

焚香观荷似乎是宋朝消暑不变的经典风尚,贵族名流更是乐此不疲。周邦彦那首著名的《苏幕遮》开篇便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只不过皇家的气派将这种品味推向了极致,自然显得仙袂飘飘,不食烟火。

身居玉殿仙宫的皇室不识人间酷暑,而人间的“访客”一时半会也难以消受禁宫中的寒意。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曾被召见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皇帝不明就里,问清原因后,笑着叫人给他拿了一件“北绫半臂”——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半袖衫吧。看来,翠寒堂的“空调”打得确实有点低。

根据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记载,夏至是宋朝的法定假日,政府放假三天。此外,初伏、中伏、末伏各休假一天。当然,除“公务员”外,南宋的工人也有相当人性化的暑假,在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坊场,每年最为酷热的三个月(即从五月初一到八月初一)每日的工作量也会减半。

而文人们,很乐于分享自己消暑秘法,“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这一套老生常谈的法子,南宋诗人温革大概也觉得有用吧。

再热也要出门耍子儿

一叶扁舟,泛舟湖上。你可能想不到,这是南宋杭州人盛夏的玩法。

南宋时杭州夏天的温度与现在大体相当。按照今天是六月初三的日子,一千年前的杭州也已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么热的天气,杭州人在家里呆不牢的,要出去耍子儿。

宋朝的杭州老百姓和烈日共处时,不仅没有现代人这般狼狈,还格外悠然自得。

为什么千年前的小暑,杭州气温高,老百姓并不会觉得暑热难捱?

这跟城市的布局有关。根据《梦梁录·河舟》篇的记载,临安内外河网密布,由城北余杭水门进入临安城的河流,有大运河、清湖河、盐桥运河等,运河连接下塘、市河,菜市河在城区内与运河合流。此外,还有下湖河、子塘河、於杭塘河、奉口河等构成临安城主要河流网。

专门研究南宋杭州地方史的画家傅伯星认为:南宋杭州的城市规划很好。“因为河网众多,适宜散热。”

加上宋代杭州城众山云集,更加降温。《梦梁录·诸山岩》篇里介绍,城内外的山,大约有40余座。

青年国画家余博作品《南宋御街》

城市里的基础建设,也很环保。

现在能找到《梦梁录》里也记了南宋杭州城区的马路,“杭城皆石板街道。”马可波罗曾经描述过这种道路的样子:“两边各有十步宽的石路和砖路,而中间却填上了碎石子,圆形的水管将雨水疏导进附近的运河,故路面常保干燥。”石板铺路,是为江南多雨服务,让人能够“任往何处不致沾到泥”。

但其实,南宋街道的铺设可能有更早的一种方案。2004年,杭州文物考古所首次发现部分南宋御街遗址,当时杭州文物考古所在今天的中山路、惠民路附近,发掘了一个60平方米、2米多深的考古坑——从下至上依次出现南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路面,其中有两处为香糕砖道路,一处横铺,均匀受力;另一处斜向排列为路基,在香糕砖上又铺着石板。

香糕砖比普通的砖要沉重,也更阴凉,走上去有弹性。专家认为从发掘情况可以判断:“原先御街是香糕砖铺的,到南宋后期铺上了石板。”

南宋老百姓,游玩的兴致和温度一样高。在今人看来,他们最有勇气的找乐方式,就是大热天泛舟西湖。

1000年前的暑期,西湖里游船众多。在《武林旧事·都人避暑》篇里记载:“是日(六月六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

人们纷纷挑选船只飘上湖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梦粱录》记录了下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在蒲深柳密宽凉之地,船只停下来,人们闻着荷香,品尝着在井水里冰镇过的瓜果;聊聊天、钓钓鱼,直到夜色降临暑气散去。一天,就这么幸福地消磨过去。

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武林旧事》里还记了一种玩法,索性留宿湖心:他们通常坐大船,里头设蕲簟(qí diàn)。这是用蕲竹编制的篾席,有点像上个世纪90年代,老杭州人家里都有的竹塌儿。脖子再靠上一只“竹夫人”(竹枕头)或者更富贵的人家用瓷枕,躺得清凉沁脾,飘飘欲仙。

再往岸上看,陆地上的活动也丰富又火热。六月初六,是杭州城里一年一度的显应观庙会,也是市民们外出烧香和游乐的一个由头。其实农耕社会的庙会,一般都在春季或者秋后,为了避开农忙,而且那期间的气候也更宜于出游。

逛庙会主要干点什么呢?吃!《武林旧事》里记录的时鲜货有:荔枝、军庭李、奉化项里之杨梅、聚景园之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

但南宋夏天最有名的是夏季特饮,《武林旧事·凉水》篇里,记载了好些冰雪爽口之物——

有新鲜果蔬制作的果汁类饮品:

甘豆汤(豆科植物菜豆种子,球形或扁圆,比黄豆略大,也有状如腰果的,又名饭豇豆、米豆、饭豆、甘豆、白豆等);鹿梨浆(鹿梨即山梨)、卤梅水(一种凉水,比较接近于酸梅汤),还有姜蜜水、木瓜汁、荔枝膏水、金橘团(宋姚勉有《咏金橘团》:“雪不能甜橘小酸,若为有此蜜冰团。比将金弹可胜软,嚼破水精如许寒。泉石碎声鸣齿烦,乾坤清气入脾肝。京华六月尘生渴,赖尔烦襟得自宽”)。

也有类似清凉茶的药茶:

雪泡缩皮饮(具有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的功效,成分是缩砂仁、乌梅肉净、苹果煨去皮、甘草灸等)、香薷饮(补药名)、五苓大顺散、紫苏饮(紫苏,一年生草本,方形茎,卵形叶,夏季开淡红色花,茎叶子实均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及利尿之功)、苦水(因含有矿物质而味道苦的水)。

宋·钱选《招凉仕女图》

这些饮料解渴生津,但冰爽是怎么做到的?宋人没有冰箱,怎么制作冰饮?

《武林旧事·歌馆》篇里,提到“最号富盛”的歌伎唐安安,家中有一款神器——冰盆,盆内放置碎冰,上面摆列藕菱瓜果等食品。

后来民间的“冰箱”还一步步升级。南宋的杭州民间使用的“冰箱”,是一种外面包银的木箱,里面放有冰块。

在宋代,皇家和民间在冬天都大量藏冰,南星桥外就有一个很大的冰窖。一到夏天,大量的冰雪从冰窖中拿出来供应,以解暑气。街上也有卖冰的人,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一首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当然,也的人口味寡淡一点,不喜欢甜饮,他们爱喝茶。

茶馆在南宋时也称茶肆、茶楼、茶坊,在当时杭州已很普遍。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茶馆,已经有今天咖啡吧、书吧之类的功能,单纯以卖茶为业的似不多见,大多是兼营其它行当甚至以其它行当为主。

有的茶馆经销特色商品;有的则为歌舞、曲艺表演场所。《武林旧事》等笔记中提到诸多茶馆,处处繁盛。

搜索更多有关“立秋走进南宋生活:焚香观荷进山南宋百姓这样过夏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