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千年古村落河头村:六百年岭南古村如何塑形铸魂

人气:184 ℃/2024-01-22 00:58:01

编者按:

山水比德参与了诸多美丽乡村建设,广州花都港头村是一次重要的实践。在这次实践中,团队并没有止于完成一次乡村外表的“美化”,而是更深入地思考和梳理两个核心问题:美丽乡村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为乡村既“塑形”又“铸魂”?

当下,乡村建设由美丽乡村转向和美乡村,内涵和目标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放大原生态乡村魅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更要产业兴旺,物质与精神双丰收。港头村的实践和思考,或许也可以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思路。

为此,我们和项目的主创设计师、山水比德全球创新中心孙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黄衍生一起,重返港头村,挖掘乡村建设背后的思考。

从港头村村委会出发,穿过两条狭长的古巷道,两旁高大的镬耳墙、生动的灰塑脊、石雕,连同巷子尽头的风水塘,让人顷刻间领略到岭南村落的特色。

视线往更远处眺,是一片广袤的农田,农民们站在田埂上吆喝,指挥着几台现代化农机来回耕作。

历史、传统和现代科技在这一时空里汇聚,融合成了一幅和谐的现代乡村图景。

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黄衍生颇有感慨。两年前就是在这里,他用稍显蹩脚的粤语跟村民们一遍遍沟通设计改造方案,直到他们全都理解并支持方案的最终落地。

沿着港头村的风水塘,他为我们展开了他和团队们对于乡村设计改造的思考。

「挖掘」

美丽乡村,如何美得有灵魂

港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始建于明朝,村龄已经有600多年。

2019年,港头村被广州市建委列为特色精品村,计划结合周边旅游资源,引入国内外知名建筑大师,通过“微改造”共同打造“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激活这个岭南古村落。

山水比德凭借综合设计优势和乡村建设经验,承担了港头村的乡村振兴总体策划、景观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域景观设计重任,由黄衍生带队,助力打造成岭南特色美丽乡村。

乡村的活化,最重要的还是挖掘和突出它们的特色,呈现独一无二性。”黄衍生在乡村建设领域有丰富经验,在他看来,美丽乡村,讲究各美其美,既要突出特色,也要美得有灵魂。

港头村的特色和灵魂是什么?

他和团队进行了很多研究,包括村子的形成历史、风水格局、建筑特色、传统习俗等等,他们发现,港头村的特色是鲜明的:

村子背山面水,三条河流在村前交汇,近山、近水、近田、近交通的村落选址和格局,极具岭南特色。同时,村内民居是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为主,均带有镬耳山墙、灰塑等艺术特征,这样的风格也为它赢得了“露天的岭南建筑博物馆”盛誉。

现如今,村里仍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如文孙曾公祠、云门曾公祠、云门别墅等,还有古巷11条。只是,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村民逐渐迁入新居,这些传统建筑逐渐颓败,传统文化内核也被城镇文化掩盖了。

但面对如此特色鲜明的古村,如果只是基于传统对其进行修复和保护,没有活力,显然也会湮没。“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的打造,即是意图通过对建筑进行“微改造”,注入新的文化业态,为其注入活力。

那么,留给规划设计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如何让外来人能直观感受、理解它的鲜活魅力,以及,为未来的乡村运营留足空间。

「塑形」

让传统岭南文化更加显性

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不能仅仅只是让乡村变“美丽”,更需要立足整村的长远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底蕴、精神和价值,进行符合时代的创新演绎,让文化成为美丽乡村的内核。

以此为原则,黄衍生和团队以“在历史场地里与时空对话”为主题,将港头村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场地设计中,实现景观层面对场地的追忆和新生。

在港头村东头,一座为抗战而建的拱日楼、一棵300多年的古榕树、一个风水塘,构成了村落的精神场所,村民们在这里吹风乘凉、闲聊家常。

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团队以框架构筑物与另一侧青山周平的陋园形成对称,打造一个新的共享空间——游客会客厅,不仅村民可以休憩,游客也可以在这里直观感受村子文化。

而拱日楼作为这一空间的核心建筑,承担着文化载体的功能。

设计利用拱日楼正对东方,每当太阳升起影子落在地面上形成清晰光影效果的特点,通过运用不同材料拼接进行地面影子铺装,形成多维整体性景观空间。

拱日楼影子的具象化,是想让人在这里可以感受时光的变化。每天日出东方,地面与影子交叠成画,共同刻印着港头曾经的历史,延续其文化的印记。”

沿着风水塘,设计打造了一条”时光长廊“ ,将村子的建村历史、特色文化和传统“八景”融合在地面铺装中,把文化刻画下来让游客感受。

”相对于把历史介绍刻在一面静止的墙上,团队把它们融合在了地面的铺装里,让游客在行走的过程中,动态发现和感受村子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对文化的具象化提炼,港头村的历史得以更显性地呈现给外来游客,让人不仅看到岭南村落的建筑特色,更知道这样的文化和建筑特色从何而来。

「共商」

激发村民的共建内生动力

设计要完成对在地文化的塑造,也要符合村民期望和利益。在港头村的改造中,港头村民对自身文化的坚持和保护,也是项目组能诠释好这个古村文化的关键。

黄衍生表示,设计团队需要对村落的历史文化有足够深的研究和了解,跟村民沟通对话的时候才有底气。在港头村的改造上,不止设计团队用心,当地的村民也非常重视。

”在我们跟他们讲解设计方案的时候,港头村召集了村里几十位代表来跟我们一起开会,老少都有,让不同的人来一起沟通,我们也可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村口拱日楼的改造。设计最初想在拱日楼和池塘之间建一个照壁,作为背景墙,但沟通之后这个想法取消了。因为村民们认为这会打破村子的格局,他们很难接受。

▲ 黄衍生与村民沟通设计方案,最终获得村民们的全票通过

最终,山水比德的设计方案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在进行投票时获得了全票支持,对于团队而言,也是非常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经过这一次也让黄衍生更重视跟村民的沟通,认为设计团队十分有必要用村民们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形式,让他们理解设计方案。

这种共商、共建的方式,不仅能让村民信服,凝聚人心,也更能带动村民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共谋共建的内生动力。

「留白」‍‍

为文化振兴创造运营空间

传统的美丽乡村建设,更注重形象和整体环境的提升,但如果仅是如此,很难让整个乡村振兴起来。

参与了多个乡村建设项目之后,黄衍生的认知极为清晰。在他看来,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将产业融入进来,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提升农业,促成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还是引入新业态,注入休闲乡村旅游基因,产业运营都应该是最初思考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

也正因如此,山水比德在做港头村的规划设计时,就带着运营思路去思考村庄场地的需求。比如老建筑的改造,是否可以容纳咖啡厅或者民宿运营?村里的空地是否可以做成露营场地?“提前思考好这些,乡村规划设计就不仅仅只是做环境美化,而是为日后的运营留足空间。”

如今的港头村,正朝着教育研学及农业产业为一体的乡村创意田园综合体方向打造。“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的大师工作坊,在“美丽乡村“的主题下,以统一的理念指导,采用“1位建筑师 1座院落 1种业态”的操作模式,进行集群设计。

承孝相、青山周平、孙一民等8位国内外知名建筑大师,或改造港头村的传统建筑,或于建设用地新建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空间,这些空间都将结合岭南特色文化,引入文创教育、艺术展览、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以满足全方位乡村体验需求。

乡村文化要在保护中发展,也要在发展中保护,融入一些新的内容,比如产业、业态、文化等,同时也需要一些新村民去实现村庄的改变。

走访中,我们看到在文孙曾公祠、云门曾公祠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改造内部空间,未来,这些曾经的传统文化空间,都将以旧瓶盛新酒,注入新的文化业态,延续百年古村的文化活力。

正如黄衍生所说,乡村建设不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分步骤逐步完善、激活。港头村正在走向振兴,我们共同期待它的未来发展。

预 告

「走向振兴」专题下一篇,我们将重访山水比德的另一个乡村建设实践示范——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那里曾是一个在城市化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空心村,如今通过导入创新文化产业,形成了青年特色文化中心,各种业态自然生根成长。它是如何做到的,我们一起揭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搜索更多有关“千年古村落河头村:六百年岭南古村如何塑形铸魂”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