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六世达赖的双面人生白天是端庄的傀儡,六世达赖的双面人生白天是端庄的傀儡

人气:458 ℃/2024-03-19 07:59:52

布达拉宫

一身佛骨,却流连于拉萨街头的秦楼楚馆。

权势滔天,却一生受制于他人,终年23岁没能摆脱开“傀儡”二字。

为什么?六世达赖被人质疑身世,最终逝世于赴京请罪的路上?

又为什么?本是政治角色,却在文坛上久负盛名?

他是辽阔雪域的王,却生而被剥夺了主宰的权力。

他是众多少女的情郎,却费尽心力也无法摆脱控制,穷其一生,也不过木偶人生。

生于繁复,身前生后皆迷茫

仓央嘉措尚未降生时,西藏就已经是政教合一的局面,这一定意义上注定了,六世达赖的人生方向。

从一开始,错的就不该是他,而是那个混乱的政局,是教权和政权的矛盾。

仓央嘉措诗歌

西藏的实际掌权者可以分成三股势力。

达赖、班禅,第巴(也就是藏主或者藏王)。

而在这三股势力中,达赖的继承方式更是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

达赖的传承需要“转世灵童”。

藏族默认每一任达赖都是活佛的转世,而新的达赖又必须是上一任达赖的转世,他们有自己的鉴别方法。

而西藏也确实记载过,有人出生后能说话时,可以清晰回忆起前世。

可这些都与仓央嘉措无关。

因为之前的转世灵童都是前任达赖过世不久就找到了,可他以转世灵童的身份出现时,已经14岁了。

布达拉宫

从天而降,是天命所归?还是掩人耳目?

虽说西藏的势力表面上看有三股,可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事实上只有两股。

因为达赖和班禅的年纪总是相差不少,当达赖转世回来后,年幼到尚不能自主生活,还需要班禅引导。

而权力,自然就在班禅和第巴手上。

反之亦然。

五世班禅过世以后,第巴和班禅贪恋手中的权利,不想让达赖一脉的势力成长起来,也想尽快将手上的黄教势力发扬光大。

桑结嘉措(达赖喇嘛系统的第五任第巴)

所以,他们做了一个让仓央嘉措一生都无法自证身份的举动。

他们隐瞒了五世达赖的死讯。

达赖不死,将达赖一脉的势力交给实际意义上第巴的亲信,这样,第巴和班禅便可以轻松侵占第三份力量。

就这样,达赖的死讯被隐瞒了十几年,直到1696年。

这一年,康熙皇帝派人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无意间发现了五世达赖已经去世14年的秘密,当即追责。第巴当机立断,对康熙皇帝,他立即认错。

康熙皇帝

对整个西藏,他立刻表示,不用担心恐慌,因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早已被他找到养在寺里了。

第巴早已有应对之策,也是这个出现的契机,让后世之人怀疑仓央嘉措的出现,不过就是政治家的阴谋。

自此以后,仓央嘉措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布达拉宫

有人认可他的灵童身份,因为他成功地拿起了五世达赖的信物。也有人觉得这彻头彻尾都是第巴的手段。

因为仓央嘉措的出生地是个僻静的山谷,少有人烟,且和外界联系很少。

偏偏这样的地方大家都信仰红教。

第巴借这个“转世灵童”,强行将黄教势力扩展至红教势力范围的心思,堪称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

可风暴中心的仓央嘉措并不知道这些事。

他就这样被人推着走到了幕前。

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灵童,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巴的棋子。

从最开始,他只以为自己是入寺修行的小僧侣,被人强行改了教派、冠了身份、剥夺了自由。

布达拉宫

名为达赖,实为傀儡

红教,可以娶妻生子,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只要求信仰。

黄教,不能亲近女色,禁欲清修,了却六根。

仓央嘉措一家都曾是红教教徒,所以他对黄教并无好感。

可是成为达赖的日子里,他都得按照红教教徒的生活方式活着。

也许我们现在的人都看过布达拉宫的照片,不过上面黑色的方块可不是布达拉宫的窗户,那是砖,布达拉宫的通风口没有那么大。

布达拉宫

在少年仓央嘉措的眼里,这些颜色不同的砖石组成了禁锢他的监狱,吸走了他所有的生命力,将他的血肉一点点砌进了那些砖石的缝隙中。

年少的仓央嘉措精神和生理都被严格控制规划,随着年纪渐长,他也知道了自己的状态,有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傀儡。

生理上,仓央嘉措几乎不能拉开布达拉宫,不能随意乱走,不能打破达赖的时间计划。

整日学经修道,一举一动都有人监督,每当他去庭院散心,身后往往就会跟着一群尾巴。

这些年老的经师亦步亦趋走在仓央嘉措的身后,以长者的姿态请求年轻的仓央嘉措继续学习经文,不然他们就要受到第巴的责骂。

一次两次尚可,可长年累月下来,仓央嘉措已经被这样近乎道德绑架式的行为,剥夺了几乎所有的人身自由。

仓央嘉措藏文诗歌《在那东山顶上》

精神上,仓央嘉措每天的功课也很繁重。

时间追溯到仓央嘉措刚刚被接到拉萨的时候,五岁开始学习文字,聪慧的他第一天就学会了三十个字母,并能自己加字拼读。

7岁幼龄已经要开始学习佛法,8岁开始学习《吐古拉》、《诗镜注释》……,正式成为达赖后还有数不清的宗教经书。

尽管后来,仓央嘉措成为著名的西藏诗人和幼时学习的《诗镜注释》有许许多多的关联。

可不能否定,这样的学习强度,说明了仓央嘉措从5岁到14岁,甚至是以后的岁月中,都是没有多少个人时间的。

布达拉宫

求助无门,无奈纵情酒色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雪域最美的情郎。

……

随着年纪渐长,他明白了自己的傀儡地位,不甘心成为木偶,可又对现状无可奈何,无奈只能放纵自己,用叛逆的行为表明态度。

也许这样的行为幼稚而又无济于事,可对当时的仓央嘉措来说,这已经是唯一的方法了。

比起沉寂起来成为毫无生气的木偶,成为第巴政治上安排好的达赖,他已经没有时间、空间、爱好甚至是个性可以做自己了。

于是,有了上面那首诗歌。

仓央嘉措

根据资料,仓央嘉措那个时候白天仍旧学经,晚上便想办法来到拉萨的街头,化名为“达桑旺波”,扮作一个风流成性的贵族公子,流连于酒色巷子。

他“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他的身体是放纵且失了法度规矩的,可他的精神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生活是拘束的、政治是假借托名的,可唯有灵魂,他起码夺得了一部分。

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那段日子里,像是墙角冒出的一朵小花,缺少水分和营养,也没有什么人照顾它,

可它仍然在负隅顽抗,在利用一切条件和原定的命运抗争。

也许不挣扎和挣扎的区别只是多存活几天,可挣扎了,起码能拥有这几天的快乐。

拉萨的夜晚、美酒、佳人明明活跃于明月当头的深夜,可对当时的仓央嘉措来说,这些东西就像是偶然照到墙角的阳光。

不多,也不是特意为了它出现,可确确实实,让他感觉到了,以个体独立人格存在的感觉和意义。

也许后来仓央嘉措临终时也会这样想:

他被政局政客左右,被权谋利益裹挟,年少离家不得归,陷身躯于囹圄,囚文思于经卷,一生短暂却还身不由己。

可他至少,尝试着反对叛逆,为自己争取过。

《仓央嘉措诗传》

倩影虚实未清,他也曾有悸动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仓央嘉措的作品,并没有哪个资料能明确说明这首诗一定和他的意中人有关,可内容实在太符合仓央嘉措的那段情意,所以安排在这里。

似乎,他曾有过心动的姑娘。

在入选达赖之前,有个人,和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他们一起放牧,一起看过草原。

可是意外来临,仓央嘉措去了拉萨。

布达拉宫

成为傀儡的日子里,他无比厌倦布达拉宫中乏味空洞的教条生活。他越是不满于现状,就越是思念曾经精彩的民间,越是思念当初的佳人。

后来,他们居然在拉萨相见,仓央嘉措忍不住思念,也不想被困在宫里,于是每天晚上迎着风雪去和她相见。

可他把外出的痕迹留在了雪地上。

专司纪律的喇嘛不允许达赖这样违法教规,于是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处死了这个姑娘。

也有说,放逐了这个姑娘的。

不过不论哪个结局,他和意中人,都是分别的结局。

仓央嘉措的诗

仓央嘉措的诗作中有许许多多都在描写爱情,描写真挚而热烈的思念、描写离愁别恨、情意缱绻。

焉知,那千千万万句诗歌中,没有这样一个身影?

如果诗歌中这样的情感只是仓央嘉措假托的一个形象,那么才华卓绝如他,连表达都成了真假参半,都变得奢侈。

这不是一种更可悲可叹的人生吗?

布达拉宫内部

锦心绣口,他曾惊才绝艳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总有许多文人是官场失意而文坛得意。

似乎那压抑在心里的苦闷成了文学的养料,经过五脏六腑的揉搓催化,酿成琼浆,成了流传千古的锦绣华章。

仓央嘉措,也是这样。幼时学会的《诗镜注释》让他有了良好的诗歌功底,经历了种种无奈和悲苦之后,他几乎是将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诗歌里面。

一篇篇美妙诗歌从笔下倾泻出来,带着藏族别样的文化,慢慢流淌进人们心里。

仓央嘉措笔下的文字,带着雪山的清澈空旷,一景一物,洁净单纯。他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衬托得各位浓烈明艳。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思念、爱慕、称颂、伤心……人世间的情绪仿佛被加深了颜色,诗歌灼目,宛如冬日里穿在身上的藏袍。

色彩浓烈,花纹华丽。

仓央嘉措优秀的诗歌吸引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来阅读思考。

南开大学教授称:仓央嘉措是藏族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在整个藏区家弦户诵三百余年,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布达拉宫

衣冠何在,后人怎评说?

仓央嘉措终其一生,只活了23年。

康熙四十四年,西藏发生政变,有人趁机状告康熙达赖纵情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废除。

康熙下诏命仓央嘉措进京,意外就发生在进京的路上。

他的离开有四个版本。

第一种,他圆寂于进京途中的青海湖,因病而逝。本是进京接受诘难问询,可他却在中途身故,那么他是否真的是转世灵童,再也无法去探寻证实了。

第二种,他在进京路上遭遇了政敌伏击,不幸身故。他本就是带着秘密和阴谋出现在众人视线中的,政局诡谲,他受控于另外两股力量多年,他们不会允许他入京,向康熙说出他们这些年的行为的。

布达拉宫

第三种,他入京后被清朝皇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佛本同宗,如果真能在五台山修行一生,想来总是比在西藏要自由一些,哪怕是软禁,起码不会背负着政治了。

第四种,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释放,他得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做了一个平凡的牧民,和诗歌美酒过完了一生。

这样也好,这样最好。陨落如此传奇,也许只是因为人们对他有太多的惦念和惋惜,不忍面对真相。

还有藏族典籍中,似乎记载他被人有意释放后去了邻边的国家,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精妙业绩。

可是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

仓央嘉措

也许曾被困于囚笼的他并不热衷于传道,也许,他的存活,都是后来人臆想。

现在,更多的人提起他,会将他称为诗人,而非政客,也非领袖。

对于一个被困于“达赖”之名的人来说,这样也算是以一种玄妙的方式达到了目的。

也有人继续认可他为六世达赖,但那也是因为,他以俗世方法,为世人传达了不一样的佛义。

他是人造的神,他的叛逆,却否定了造神运动本身。

这是张松操对仓央嘉措的评价。

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没有在作为达赖的那段时间里为子民讲经,可他的诗歌却凭借最热烈的情感冲击让人们了解他,明白他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慈心和悲悯,明白他人处囚笼却仍然不放弃的心态。

一定意义上,仓央嘉措用他的方法度化了有缘人。

他的叛逆是他挣脱控制的表现,他的叛逆结果是他留下箴言的暗语,他的才华和精神世界,透过那些诗歌,跨越百年,终于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后,惊才绝艳。

他是人造的神,他的叛逆,却否定了造神运动本身。

而今行走在众生心里,他仍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搜索更多有关“六世达赖的双面人生白天是端庄的傀儡,六世达赖的双面人生白天是端庄的傀儡”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