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为何总是出现在文革作品中 为何总是出现在文革作品中

人气:346 ℃/2023-12-12 20:13:05

[摘要] 《红与黑》作为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其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它不仅是于连个人性格和社会环境的体现,同时亦代表了法国千千万万个谋求奋斗的平民青年的形象。因此,于连之形象一直以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将从于连最显要的两个性格特征——富有野心和维护尊严入手,探究于连的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野心与尊严。

于连是一个野心家,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野心家,究其原因,还是于连心底的坚持,这种坚持即他所一直维护的尊严。在于连的身上,兼有野心与尊严两种性格,这两种性格对于研究于连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究《红与黑》的主题亦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野心支配行动

“我痛苦地看到,在您的灵魂深处,郁积着一股阴暗的热情……”这是谢朗神父对于连所说的话,其中“阴暗的热情”其实便是于连的野心。

汉语中的“野心”指的是“对权势名利等过分的贪欲”,是“欲望不可控制时的表现”。于连生来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这样的出身本注定了他和上流社会无缘。但他天资聪慧、精明能干、意志坚强,除了出身什么都不缺,因此他从小就想通过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无法像拿破仑那样挣得军功飞黄腾达且成为英雄,在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时候,野心支配了他的一切行动:他违背本心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只因一个四十来岁的教士能有十万法郎的年薪,为此他背诵《圣经》,忍气吞声对待神学院里的勾心斗角,不敢在人前流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拿破仑的崇拜和对上帝的怀疑与批判,大部分时间都在虚伪中度过……

于连的野心是摆脱平民出身的低贱地位,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英雄,兼具财富、地位和声望,荣登上流社会。然而,这样的愿望从本质上是难以实现的:于连·索莱尔作为社会典型,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有才能的平民和小资产阶级青年的代表,他有抱负,有野心,但是贵族阶级与平民的矛盾是尖锐的,像于连这样的下层阶级的人物是注定受压迫的一方。于连的野心虽支配他一步步向上走,却注定不会实现,因此,他的计划虽然野心勃勃,却永远只是脱离现实的野心,而不能称之为理想。

二、尊严控制行为

除却显而易见的野心,于连的另一个显著的形象特征就是极度自尊。这种天性使他具有一种韧劲,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文革时期,于连之所以引起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普遍的共鸣,就是因为他的这种自尊。

当于连从父亲那里得知,市长要请他去做家庭教师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担心是去给人家做奴仆,关心自己和谁一起吃饭。当他因德·雷那尔夫人的尊重和温柔的态度而感到快乐时,却会因夫人无意的一句“先生,你真的懂拉丁文?”而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快乐感受顷刻间消失不见。就连主动握住包法利夫人的手,也是因他将之视为维护尊严的举动,若是不能成功,即证明了自己的自卑和软弱,若是不能维护自尊,他宁愿开枪打死自己……

从以上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于连将自己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性格特征构成了他人格中伟大的一面,使得他的形象除却野心家的虚伪之外,也添上了光辉的色彩。他的自尊心令他在与德·雷那尔夫人的爱情中谋求平等,令他从根本上厌弃毫无道德底线的有钱人和拜金主义,比拉尔神父曾对他说:“在你身上,我发现了一种冒犯俗众的东西,嫉妒和诽谤将永伴你。”这里说的“冒犯俗众的东西”主要即指于连强烈的自尊心以及由此带来的蔑视世俗的行为。如同马蒂尔德之言:他对高贵的出身并不崇拜,真的,他并不是本能地尊重我的——他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的轻视。

三、野心与尊严之争

野心与尊严在于连身上交织呈现,看似矛盾却难解难分,正是这两点的结合构成了于连性格的独特之处。

而这两种形象交替出现,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野心促使于连做出种种违心的行为,使他将心中渴望的红军装隐藏起来,穿上了虚伪的教士黑袍往上爬。然而尊严却是他最天然本质的属性,他时不时地流露出真心。当野心与尊严对抗的时候,虽则野心也有压过尊严的时候,比如他在神学院遭受暗算时的忍气吞声,但总的来说,他敏感的自尊心常常使得他的野心也暂时退却:“……一次那股撕咬他的灵魂的火突然冒出,揭去了他的假面孔。”这时他忘却了他的野心,在晚餐上疯狂地赞美拿破仑;又如在他受到德·博瓦西先生的车夫的无礼对待后,坚决要求与名片上的“德·博瓦西先生”决斗,以此来维护尊严;在德·拉莫尔侯爵的家里,德·拉莫尔小姐无疑是这个家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于连本可选择通过她来实现野心,但于连并未主动生出这样的念头,即使马蒂尔德主动表达了对于连的好感之后,他仍将其之间的交往看做武装战斗,时刻准备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战。于连那强烈的自尊心非但不会让人觉得可笑,相反,那赤诚地维护尊严的行为既可敬又可爱。

正是因此,作者才在文中亲切地称于连为“我们的英雄”,而“我们的英雄”的形象也因此而伟大起来。在小说的尾端,于连在遭受教会势力的算计入狱、看清了平民与贵族之间巨大的阶级矛盾之后,毅然决然选择了维护尊严、慷慨赴死。这时候,野心再也不能支配他的行为了,基于尊严的东西才是他最本质的需要。一切虚伪的、丑恶的东西都纷纷在他心头退却,他怀念起在韦里埃小城的幸福生活,重拾起对德·雷那尔夫人的美好爱情,即便结局是走向死亡,他也仍是幸福的人。这才是于连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搜索更多有关“为何总是出现在文革作品中 为何总是出现在文革作品中”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