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苏武传文言现象梳理含答案,苏武父子里贯考析

人气:158 ℃/2024-04-17 02:19:04

武功县的苏坊村,传说历史上汉昭帝为感念苏武父子赤胆忠心,于苏武使匈回国后的始元六年(前81),特在苏武的父亲、平陵侯苏建的封地上,建造了一座气度恢宏的“苏公故里”牌坊,故称苏坊,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可大汉名臣苏建、苏武父子祖籍武功,后又荣归故里,生前忠贞保国,死后名垂青史却是真实的。

《新唐书》载:“苏武远祖苏忿生为周代司寇,初居河内,后徙武功杜陵,武以父荫,少任为郎”:《汉公卿表》述:“苏建乃武之父,字敬宇,因抗击匈奴有功,武帝封平陵侯于故里武功,后任代郡太守”。《史记》亦云:“将军苏建杜陵人。”以致现代一些文学作品也追溯而述,“苏建因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8),以校尉之职屯兵杜陵,故称苏建父子为长安杜陵人。”当时,苏建屯兵之地叫杜伯国,七十三年后才改称为杜陵。《通鉴》载:“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宣帝刘询为自己筑陵于杜伯国,遂在此置县杜陵。”《史记》作者司马迁卒于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从武帝后元二年到宣帝元康元年,之间相隔二十二年,难道司马迁生前竟知身后二十多年之事吗?不能不令人生出许多疑惑。

后来,宋哲宗绍圣年间进士游宏、晁公武、陈直斋和明正统年间任行人司行人的丁璇,弘治十一年任监察御史的杨秉中及清乾隆年间任知府的段玉裁等学者都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这是人为因素,讹传误导所致。他们还分别引用了魏国都亭侯苏则的诗“凤岗景色秀,踏春出杜陽,行前祭先祖,催马赴任上。”和唐昭宗年间任秘书监的苏鹗《杜陽杂编》自序中的一段话:“余世居武功杜陽,因以名编焉”。以此佐证杜陽就在凤岗山周围,“陵”字应是“阳”字之误,苏武父子应为武功杜陽人,而不是长安杜陵人。

我在翻阅明康海《武功县志》,看到宋苏洵、苏轼父子《苏氏族谱》序中有关“平陵侯苏建公墓在陕西西安府乾州武功县”的记载,可墓址的确切方位仍未见记人。我想苏建被加封为侯,后又做了一郡之太守,在汉代这样显赫身份的人恐怕为数不多吧,怎么葬后没有墓冢?是苏建犯有失军之罪,武帝不让堆冢?还是不在武功,而入土他乡?那既然葬于异地他乡,唐、宋、明、清等一些史料中为何还要记载苏建死后回葬武功?而《史记》则载:“苏建墓在大犹乡”。汉代的大犹乡是不是唐代武功的里右乡?这个问题还待深入考证。而我在走访苏姓长者的过程中,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汉武帝听信馋言,以为苏武投降匈奴,怒气冲天,当即废除苏家的封侯爵位,赐毒酒让苏武的兄长和小弟喝下,替罪伏法,又动用大批劳役将平陵墓冢夷为平地,同时下旨凡传墓址者、祭祀者均以死罪论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沧桑,慢慢地人们就不知道其墓址的真正位置了。后来,官拜典属国,位至关内侯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的苏武去世,安葬在武功县凤岗山下、漆水河畔上时,四里八乡的人们和迁居外地的苏姓子孙逢年过节,又开始齐聚苏武墓园,顶礼膜拜,共同追忆苏武父子忠烈爱国的感人壮举,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苏武父子忠烈保国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特别是苏武精神永远闪烁着历史的光辉,其爱国情怀,诚信理念、忠勇品质,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忠贞爱国、坚守信念、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崇高气节和伟大民族精神。苏武精神不仅成为正确定位中国人格的榜样,也成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苏武精神永放光芒。近年来,每逢清明,海内外苏姓后裔总是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回到武功寻根祭祖,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武功乃祖居之地,苏姓之根。

汉将军苏建英烈事迹考

据《汉书》载,苏建,字敬宇,武功人,军事家。其在征讨匈奴的战斗中,因战功卓著,被封平陵侯。后又任代郡太守,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巩固建立了不朽功勋。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苏建就离开武功,充军服役,参加了多次对匈奴的防御战争。亲眼目睹了侵略者掳掠西汉民众生命财产的暴行,增加了他对敌人的仇限。汉景帝8年(前149年),苏建因精骑善射,武艺高强,被提拔为宫中卫士。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继承了“文景之治”,积极筹划御敌强国之策,向全国颁布求贤诏,号召宰相以下的官吏推荐人才,充实国家。苏建在大行(官名,掌管对外联络)王恢的举荐下,被汉武帝破格任命为八校尉之一的长水校尉。在斯川屯兵千余人,负责对宣曲少数民族部队的防务训练。他按照马背民族的作战特点,严格训练部队。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贵族率3万骑兵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杀都尉,烧民房,抢畜产;卫青奉命率4万精锐之师北上抗击。苏建带领千骑劲旅打先锋,当部队行止鸿门(今神木县一带)时,和五千敌兵相遇。苏建冲锋在前,将士们在苏建的激励下,杀得敌军所剩无几。生擒了匈奴的楼烦王,取得了抗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沙日召设置朔方郡。移民10万,边务农,边守卫。命苏建监修朔方城工程。他谨奉圣命,在建设过程中,能结合种族差异和地方实际,有机的将大汉王朝的法规法令贯彻落实。组织将士分段施工,用蒸土拌畜血之法筑城打夯,按期完工;抽调人员多方招兵买马,安排专人训练,为再战匈奴储备力量。真正把朔方城建成了为部队打仗提供物品和兵员的军事基地。发动民众修缮秦代长城,派兵驻守,以防外患;汉武帝据此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封苏建为平陵侯。并在其故里武功给他赐地百倾,建豪华宅院一座。

元朔六年(前123年),苏建奉命统领五百余骑,扑黑山侦察敌军情况,由于军中奸细告密,几乎全军覆没。苏建在身负箭伤,重兵围困的危急关头,带领十几名将士突出重围,回到了陇西(今甘肃境内)军营。卫青在严厉军法与至交深情的两难之余,命人将苏建押解回京。按照汉朝律条,导致士兵伤亡惨重的将帅,本应处死。而汉武帝却念苏建功大于过,不言死罪,不诛族亲,只是将他革除爵位,罚款代罪,贬为庶民。那时,苏建的三个儿子因为父亲的关系都已经在朝延做官了。面对这样的处理结果,全家人悲伤过后,自然从内心深处感激汉武帝的不杀之恩。

苏建在被贬为庶民的两年中,亲自撰写了《改革军制》、《经营边疆》和《文邦武论之削藩》等贯穿着儒家思想的文章,通过“公车上书”等形式,向皇帝谏诤言,献方略。后来这些建议成为汉武帝加强皇权,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之一。

元狩二年(前121年),苏建恢复侯位,被任命为代郡(今河北蔚县)太守。上任伊始,苏建就大力推行“兵农合一”的民兵制,他鼓励民众到塞外戌边屯田。采取筑房屋、置器物、免赋费等办法,吸引了万余民众自愿到塞外安家耕田,守卫边疆。同时,他对这些塞外居民实行军事管理,设专门机构负责训练其应敌本领和骑射技术。汉武帝将这种人称为“屯田民兵”。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边境地区兵力不足的问题。

元狩四年(前119年),身为太守的苏建在漠北战斗中,亲自带领地方官员,积极协助霍去病大军作战。从代郡为部队准备了1万匹战马随行,以备换用;赶制了万余辆辎车,为部队转运粮草提供方便。由于军民团结一心,漠北之战彻底扑灭了匈奴贵族的嚣张气焰,解除了西汉自建国以来近百年的边疆大患。

战争结束后,苏建将精力转移到恢复农业生产,巩固边防和地方建设上来,重新修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市场繁荣和有利于增加人口的好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军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五年的大力整治,代郡地域出现了“边城晏闲,牛马布野”的和谐景象。元鼎二年(前115年),苏建因积劳成疾,病故于任所。灵柩运回故里武功时,承相严青翟率朝官均临灵致祭。

不辱使命的大汉节臣 苏武

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作为和平使者,以中郎将之职带领张胜、常惠等人奉节出使匈奴。苏武一行到达了匈奴王庭后,传达了汉朝接受修和的使命,回赠了礼物。但当他们准备回国之际,一个意外的变故使苏武一行被羁留匈奴十九年。

早在苏武出使之前,有一汉使卫律投降了匈奴,其部下虞常,出于无奈而随降。虞常虽身处异邦,但报效祖国之心强烈,总想伺机立功归汉。适逢苏武一行来到这里,虞常同张胜又是旧友,,便同张胜密谋,准备杀死卫律,劫持单于母亲瘀氏回国,没有想到,此事被单于发觉,参事人员遭到镇压。

虽说苏武、常惠多人没有参与此事,但是,单于将他们全部扣压。单于便派卫律劝降苏武等人,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当即拔剑自刎,血流不止,卫律急忙抱住,经抢救,方免于死。单于知道后,对苏武节操十分敬佩,朝夕派人问候伤情。苏武伤愈后,卫律受命再次审案,对苏武先礼后兵,软硬兼施。被苏武斥责道:“你卫律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投降异邦,我不屑再看见你!匈奴单于给予你生杀大权,你不平心持正,却蓄意挑起汉匈之争,坐观成败,你明知我至死不降,却想通过我变节,以挑起两国攻杀,匈奴的灭国之灾,必定从你杀我开始!”卫律图谋未能得呈,便报告单于。单于对苏武更加敬重,更急于逼降苏武,于是,他把苏武关在地窑里,不给饮食,苏武饥吞毡,渴饮雪,然数日不死。匈奴人为之大惊,以为有神保佑。此后,单于便把苏武押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人迹罕见的地方牧羊,并声称待到羝羊产乳,才能放他归汉。苏武在奇寒荒凉的北海岸边,手持汉节和羊群做伴,寻捕野鼠草木做食物,茹毛饮血坚持斗争。

苏武等人被拘留的消息传到汉朝后,武帝大怒。于天汉二年(前99年)命苏武好友李陵带领五千军队,从居延(现甘肃东北)向北疾进。军行三十多日,至后稽山(现蒙古国境内)时和敌人相遇。单于先后调集十多万精锐骑兵,将汉军包围。终因双方力量过于悬殊,李陵被俘,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便派李陵去北海说降苏武,李陵和苏武见面后,说:“子卿,你现在返回汉朝已经无望,白白在这里吃苦,高风亮节,汉朝有谁知晓?在我出兵之前,你母亲已经去世,你兄弟蒙冤自杀,你夫人已经改嫁,你妹妹的存亡尚不可知。人生如朝露,瞬息即逝,生命如此短促,何必自讨苦吃!我初降之时,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六神无主。但皇上如今春秋已高,朝令夕改,几十家大臣惨遭诛灭,你为谁尽忠尽节?”苏武回答:“为了国家朝延,即是我身遭斧钺汤镬之祸,我也心甘情愿永不反悔。”李陵见苏武报国之志坚如盘石,不可动摇。发出长叹“子卿真天下义士也!”就这样,苏武被拘禁达十九年之久。

十九年后,汉匈关系缓和,历尽磨难的苏武得还祖国。但他始终以“节杖”为伴,须臾不失汉使身份。汉昭帝赐他钱三百万、公田两顷、宅院一所,并任命他为典属国,负责边疆民族事务。汉宣帝即位后,又封他为关内侯。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病故,终年80余岁。汉宣帝命以宰相级别礼葬于武功,亲自率众送灵,并悬挂苏武画像于未央宫麒麟阁内,以昭彰其中兴辅佐之功。

作者简介

杜晓辉,字建辉,男,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副会长、武功县文联主席、武功县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武功创作基地主任,创办《有邰文苑》文学期刊,任主编。中国文联第20期全国市县文联负责人研修班学员。主持编写了《武功文联志》。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解放军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华英才》《作家报》《陕西日报》《延河》《黄河》《延安文学》《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等国内报刊网络。“苏武里贯考析”一文入选2015年至2016年成人高考教材。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思》《望我故乡》《盛世印迹》。

搜索更多有关“苏武传文言现象梳理含答案,苏武父子里贯考析”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