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蓬莱最有仙气的地方,品蓬莱丨八仙占尽蓬莱风流

人气:193 ℃/2024-01-08 17:04:30

在蓬莱,只要提起神仙二字,首先想到的便是八仙。然而,如果问起八仙在蓬莱什么地方过的海,却谁都一脸茫然,即使问起笔者,也是十分尴尬。但是,如果否定了八仙是蓬莱神仙文化的主流,肯定会有人跟你急。所以,八仙之于蓬莱,总是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很难说得清楚。

虽然人们都把“蓬莱”称为仙境,但是在心目中,“蓬莱仙人”的概念却大多是模糊不清的,至于这些“仙”到底是谁以及他们的尊号大名是什么,也常常莫衷一是,或者把神和仙混为一谈,并不去仔细追究,反正认定了蓬莱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了。

八仙雕像

战国以及秦汉时期的帝王们一心寻访的仙人,除了方士们拿来糊弄皇帝的安期生、羡门子之类以外,基本是没名号的,是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可以说是上了方士们的一个大当。而后世出现的八仙,则是有名有号,贴近真实生活一大步,就有点“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意味了。如今看来,八仙恰恰成了蓬莱神山仙人文化的大宗,并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蓬莱的一种文化现象。

实际上,八仙个体的最初传闻都不是在蓬莱出现的,八仙原型人物的籍贯也没有一个是蓬莱的,也就是说,这一仙人群体不是蓬莱本土的产物。但是,八仙与蓬莱,却有着太多的联系。八仙与蓬莱的关系,并非完全是蓬莱人自己认定的。民间传说当中之所以常把八仙和蓬莱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缘于蓬莱这个自古就被人们想象为仙境的魅力无穷的名字,蓬莱是海上三神山之一,本来就是众仙会聚之地,八仙的积极加盟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吕洞宾(华三川绘)

其次,八仙与蓬莱的缘份,还应从吕洞宾说起。

关于吕洞宾这个人,宋代郑景望在他的《蒙斋笔谈》中说:“世传神仙吕洞宾,名岩,洞宾其字也。唐吕渭之后,五代间从钟离权得道。”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则说,吕洞宾是唐朝的一位进士,在岳阳遇到了钟离权,授以仙诀,从此离开凡界得道成仙……近代学者浦江清在他的《八仙考》里总结说:“据我看见的材料,洞宾传说,起于庆历,而发源地在岳州,后来传布开来。”而“至于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很难说。”

北京道教祖庭白云观

历史上的吕洞宾这个人大致就是这个样子。至于探究吕洞宾与蓬莱的密切关系,仍然要从道教传承和民俗传闻两方面来追溯。在道教中,一些教徒大都把他们的祖师爷吕洞宾归为“蓬莱派”,例如《白云观志》卷三所载的白云观迎宾至祥在民国丙寅年抄出的《诸真宗派总簿•宗派源流目录》一书中,名列第四十七位的“纯阳祖师”就是“蓬莱派”。

钟离权(华三川绘)

为什么把吕洞宾归为“蓬莱派”呢?道教外行人不大容易说清楚。从古代典籍当中可以找出几条线索:南宋时期的洪迈在他撰写的《夷坚志》卷九《岳阳吕翁》当中提及吕洞宾作的《金丹秘诀》一书,其中有“千日功成,骖鹤驾先游蓬岛”之句;《全唐诗》中收录了吕洞宾的师父钟离权《赠吕洞宾》和《题长安酒肆三绝句》共四首诗,其中三绝句是钟离权初度吕洞宾时所题,第二首是“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全唐诗》中还收有吕洞宾的诗二百五十首,这些诗中有“独坐蓬莱观宇宙,抽剑眉间海上游”等句。在吕洞宾的诸多诗词中,还有多处提到“蓬莱”二字。如:“蓬莱要去如今去,架上黄衣化作云”;“他时若赴蓬莱洞,知我仙家有姓名”;“三千功行百旬见,万里蓬莱一日程”;“惯餐玉帝宫中饭,曾著蓬莱洞里衣”;“欲陪仙侣得身轻,飞过蓬莱彻上清”;“曾于锦水为蝉蜕,又向蓬莱别姓名”;“蓬莱不是凡人处,只怕遇人泄世机”,等等,不胜枚举。清代济南大明湖南升阳观中有传为吕洞宾亲手所题的诗,其中有“薰风日跻蓬莱岛,筇杖常经此地游”;《吕纯阳得道》一书第十回中有“仙籍班班有姓名,蓬莱倦客吕先生。”……如此种种,都将吕洞宾与“蓬莱”联系在一起,从这几条线索中或许能隐约看出吕洞宾与“蓬莱”的不解之缘。

八仙过海年画

宋金元明时期,登州地区的道教氛围极其兴盛。在全真道的影响之下,此地出现了众多祀奉吕洞宾的道教建筑。原本从唐朝时蓬莱海边的丹崖山上就有了佛和道的建筑。到了北宋嘉祐中期,山上已经有了蓬莱阁、广德王庙、弥陀寺、千佛寺、毗庐阁、三清殿、苏公祠、灵祥庙、仲连祠等九个单体建筑。元明时期,丹崖山上的建筑出现较大变化,佛教建筑败落,道教建筑兴起。新建了白云宫、吕祖阁、吕祖像碑亭、天后宫、耍祖庙、镜石亭、避风亭、宾日楼、海市亭、卧碑亭、多寿亭、松石亭、海镜亭、排云一鹤牌楼、海峤仙杖牌楼等道教建筑。对原有的龙王庙、灵祥庙等道教建筑修葺扩大,和新建的吕祖阁、吕祖像碑亭、白云宫等构成了后来蓬莱阁建筑群的基本格局。据清朝康熙年间所修的首部《蓬莱县志》所载,吕祖像碑亭建于明代,是由原先的吕公亭改建而成,原吕公亭中还曾保存有“纯阳洞”匾额。吕祖像碑亭中有吕祖咏海市碑,为明代万历年间地方官所刻。显然,在此之前丹崖山上已经有了吕公亭和纯阳洞等来祀奉吕洞宾。清光绪三年(1877)起,又修造了吕祖殿。以上跟吕洞宾有关的种种道教建筑表明,元明清时期,蓬莱的道士对于全真五祖之一的吕洞宾极为尊奉。同时,民间向吕祖求拜应验的传闻也到处流行,问卜、扶乩随时可见,至今蓬莱阁尚有吕洞宾乩语碑刻。可以说,吕洞宾在该地民间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丹崖山吕祖殿(王殿会摄)

应该说,“尊吕祖”是道教行为,而“信八仙”则是民间行为。八仙当中名气最大、传说最多的当首推吕洞宾,各地祀奉吕祖的祠庙也多。有人猜测,“八仙”群体是以吕洞宾为核心形成的,这也不无道理。但认为吕洞宾是八仙之首其他几位是吕洞宾的徒弟,这种传闻就存在问题了。钟离权是吕洞宾的老师,这点是没法推翻的,而且也没法说吕洞宾比钟离权的道行高。那么,为什么可以说吕洞宾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呢?这是因为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一个关键点。修炼内丹的道教“活神仙”钟离权的徒弟并非吕洞宾一个,据《混元仙派图》所列,吕洞宾的师兄弟还有王老真人、陈朴等,而吕洞宾最为著名。“八仙”名号最终以吕洞宾和他的师父及徒弟为主体,这只能归因于钟离权的徒弟中吕洞宾道行最高,而且“名师出高徒”,曹国舅、铁拐李、等吕洞宾的徒弟大概也是因为师父水平高而跟着出了名。所以说,如果没有吕洞宾,那还不知道今人熟知的八仙桂冠到底被哪路神仙得去了呢。

八仙过海图(孙铁生绘)

既然吕洞宾是八仙的核心人物,又与蓬莱关系那么紧密,八仙自然也脱不了与蓬莱的关系,其他仙人跟随而来就不足为奇了。这大概是人们把八仙附会到蓬莱的原始心理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全国各地尊奉吕洞宾的祠庙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因为蓬莱的道士祀奉吕洞宾而八仙就要跟着过来?这还因为明朝时期道教为了与佛教进行竞争而比附佛教的“十六罗汉渡江”编出一个“八仙过海”的故事来。应该说,八仙之所以名正言顺地到了蓬莱,主要得益于对吕洞宾的尊奉和“八仙过海”的传说。特别是明代吴元泰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问世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基本就定下来了,历代相传,以至于今。

这下可好,“八仙过海”一出,就算你山西永乐宫、苏州福济观以及遍及各地的“纯阳宫”、“吕祖庙”都供奉着吕洞宾,可是你们那里有海吗?既然没有海,八仙怎么去过海?可以说,“八仙过海”出现之后,蓬莱一带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信心百倍地认定“八仙过海”就发生在蓬莱。另外,据说浙江舟山一带传说八仙过海是要去蓬莱仙岛;山东崂山一带传闻八仙过海是从崂山起步,目的地才是蓬莱。而蓬莱当地的传闻也分两种,一种说是八仙是从蓬莱过海到瑶池给王母娘娘拜寿,一派说是八仙是给王母娘娘拜完寿之后过海到了蓬莱。到底“八仙过海”是“从蓬莱过海”还是“过海到蓬莱”,估计是没法儿搞清楚了。好在不管怎么说,蓬莱都不吃亏。

蓬莱阁二楼的八仙蜡像(王殿会摄)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八仙在丹崖山上的位置也随即上了一个档次。蓬莱阁主阁二楼殿内,一组八仙醉酒放浪形骸的塑像成了主要角色。后来,丹崖山东侧的崖壁上发现了一个岩洞,被命名为“隐仙洞”,说成是吕洞宾当年修炼成仙的地方;原本称为狮子洞的丹崖山后崖下的岩洞也被称为仙人洞,洞侧的人造石桥也被叫成了“仙人桥”。从此,八仙群体的偶像崇拜指数,在丹崖山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今,原本是留存古人诗文墨宝的蓬莱阁主阁一楼,也被八仙故事的“欧塑”占满了四壁。真可谓蓬莱因八仙而神秘,八仙因蓬莱而传奇。

八仙传说早就遍布各地,在蓬莱的出现也并不很晚,从蓬莱现存的明清建筑中,还能看到八仙在蓬莱民间的踪迹。如,建于明代的戚继光“父子总督坊”上就有“八仙过海”镂雕。但八仙在蓬莱影响力的扩大大概还是比较晚的事,因明清以来的《登州府志》和《蓬莱县志》关于“神仙”的部分中,根本找不到八仙的踪迹。可能明清时期八仙在蓬莱的影响远没有如今这样大,否则府县志中不该只字未提。

八仙最终占据了蓬莱神仙文化的主体,大概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这个过程中有几件“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蓬莱“新八仙”》报告文学集

(知识出版社出版)

1983年到1986年,蓬莱政府表彰改革开放业绩卓著的农民企业家时采用了“蓬莱新八仙”这一称号,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九州方圆”节目播出电视专题片“蓬莱新八仙”,还通过纪录片电影的形式在全国进行播放。一时间,老八仙与新八仙的说法传遍全国,起到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1985年,香港投资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将蓬莱作为主要外景基地,大量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使蓬莱的美名与八仙的名字一道广为流传。

1987年,蓬莱举行了“蓬莱八仙杯”全国摩托车场地邀请赛,进而扩大了“蓬莱八仙”的知名度。

1989年,蓬莱阁宾馆厨师新创“八仙宴”,成为蓬莱高级宾馆的保留全席

1990年,蓬莱城北还建起一座八仙幻宫,成了当时的一处景观。

随着以八仙为主题的旅游业在蓬莱的兴盛,今天在蓬莱随处可以见到八仙的踪迹:八仙渡海口景区、八仙雕塑、八仙居宾馆、钟离宫宾馆、敬八仙酒、八仙过海酒、八仙王酒……带有八仙形象的工艺彩扇、珠矶石、挂帘、挂镜、葫芦、纪念币等等旅游纪念品随处可见。这种铺天盖地的气势,真有点“蓬莱离了八仙就不叫蓬莱”,或者说“八仙离了蓬莱就不叫八仙”的味道了。

八仙过海口(郑新迪摄)

反过头来再看,八仙之所以能在蓬莱红红火火,或者说蓬莱最终成为八仙的安身立命之所,应该说这与当地民俗和文化根柢有绝大关系。蓬莱自古被视为仙居之地,千百年来又深受道教文化泽被,文风不盛,当地自古没有很有价值的著述传世,这样的文化背景很容易使与道教文化相关的八仙深入民俗。与此相反,江浙一带虽也靠海,虽也有名胜和各种八仙故事的流传,却没有能成为八仙扎根的地方,也没有蓬莱这样把八仙传说与信仰叫得这样响,乃至形成一种地方文化的品牌,其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简介:

蔡玉臻,多年从事蓬莱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主编了《蓬莱历史文化研究》六十多期,另有《蓬莱历史文化丛书》《蓬莱文库》《蓬莱文化丛书》《蓬莱地方文化概要》《蓬莱文化通览》《蓬莱史话》《水城史话》《东方文化•蓬莱特刊》等多种文史书刊面世,获得过烟台市“老有所为楷模”和蓬莱市“道德模范”等各种荣誉称号。

来源:仙境蓬莱、津林体育文化

蓬莱旅游度假区管委

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

整理发布

蓬莱旅游咨询热线

0535-5612301

搜索更多有关“蓬莱最有仙气的地方,品蓬莱丨八仙占尽蓬莱风流”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