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每日一字絜:每日一字,滋

人气:317 ℃/2023-12-04 21:27:24

滋【zī】,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是有“丝”在河流中飘浮,是会意字。篆文写作以水和兹组成的形声字。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水部》

:益也。从水兹聲。〖注〗

,古文。

段玉裁注:艸部「茲」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茲,爲水益也。

”段玉裁解释说:“茲”是草木的增益,“滋”是水的增益。其实,“茲”原本只是一个指示代词,而“滋”才有草木滋生、滋养、滋长的意思。

文 献 选 读

《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事物是先生成,之后才有了形象,有了形象之后才能演变,演变之后才有数量的增长。这里的“滋”,是滋生、滋长的意思。

《春秋左傳·隱公元年》:「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郑武公和武姜的长子是难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他。郑武公病重时,武姜想立次子共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没有答应。郑武公死后,长子继位为郑庄公,但武姜不断地要求扩大共叔段的势力。

大夫祭仲对为郑庄公说:姜氏什么时候才会满足啊?不如早点除掉她,免得她的贪欲滋长蔓延。一旦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难以除掉,何况是你母亲宠爱的弟弟呢?

《淮南子·原道訓》:夫釋大道而任小數,無以異於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亂乃逾滋。”

抛弃道义而依靠伎俩,就如同使螃蟹捕老鼠、蛤蟆捕跳蚤,不仅不能够禁止奸人、堵塞邪道,反而会更加滋长混乱。

《管子·地員》:群土之長,是唯五粟。······群木蕃滋數大,條直以長。······五粟之土,乾而不挌,湛而不澤,無高下葆澤以處,是謂粟土。 ”

在所有的土壤中,最上等的是五种颜色的粟土,干而不硬,润而不湿。无论什么木材,都繁殖得很快,长得又高又直。“蕃滋”或滋蕃,即滋生繁殖。

郭店竹简本·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忌讳的东西越多,民众的反叛就会越厉害;民间先进的利器越多,民众就越难管,国家就越混乱;民众的智巧越多,歪邪的念头也就会越多;法规越是详细,盗贼的出现也就会越多。所以统治者希望民众都像驯服的野马,老老实实地干活就行,不要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也不要有什么创造性;法规也尽量模糊一点,这样管理的弹性就可以比较大。

“滋”是滋生,“彰”是彰显。“滋彰”,即越来越明细的意思。

《莊子·徐無鬼》: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故人离开得越久,对他的思念就会越深。这里的“滋”,是副词“越”的意思。

《莊子·盜跖》: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體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

“滋味”,是口舌所能辨別到的甘、咸、苦、辛、酸这五种味道,“声色”,是耳朵和眼睛所能辨別到的声音和色彩。像声色、滋味、权势这些东西,人们无需通过学习就自然会喜欢;而喜欢、厌恶、回避或追求,这些都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不需要老师的教诲就自然会的。

《淮南子·脩務訓》: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远古时的先民,处在最原始的采集经济阶段,靠吃野草、喝生水,采集树木上的果实,吃水中蚌蛤的肉维持生存,经常受到各种疾病和毒虫的伤害。这时候出现了神农氏,他开始教民众学会播种五谷,察看什么土地才适宜种植,根据土地的干燥或湿润、肥沃或贫瘠、高丘或平原,而因地制宜,从此带领民众进入了种植经济。他通过品尝百草的滋味、泉水的味道,指导民众如何趋利避害,而自己则一天之中就会遇到有毒的植物和水源七十余次。从此就诞生了中草药的应用。

《春秋左傳·哀公八年》:何故使吾水滋(兹)?”

山东沂蒙山的武城人在吴国的边境种田,他们拘捕了浸泡菅草的鄫国人,责问他们:“为什么把我们的水弄脏?”这里的“滋”,读作[玄],是以两个“玄”字的“玆”来表示更黑,本意是指河水污浊、发黑。

成语典故

树德务滋

让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品德,必须是慢慢地滋养。

《尚書·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搜索更多有关“每日一字絜:每日一字,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