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李商隐各首诗解读:谈李商隐及其诗三十六

人气:148 ℃/2024-03-27 16:46:19

李商隐咏月类的七绝并不算多,这里来看一首咏月的七绝名作《月》

李商隐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这首诗颇像是一个谜语,而谜底就是诗题。

以谜语的方式来创作诗歌,这既是一种小诗的创造方法,也是一种诗词类的游戏叫灯谜。因为古代人的生活相对单调,所以口占一首小诗作为谜面,让大家来猜谜,在古代也是一个颇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小游戏。事实上,以这种创作方式,形成的诗歌名作,也不算少。

比如唐代李峤的七绝《风》,诗云:“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作为唐武周时期的重臣,曾三度拜相,文采谋略都不会差,但是遗憾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能见度并不高。让人们记住他的反倒是这首小诗。这首诗可谓“简约而不简单”,人工雕琢的痕迹很明显,但却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

经典的还有相传是王维的诗作《画》,诗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体上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一幅山水花鸟画,难得的全诗措辞纯朴,却写得诗意盎然,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清代吴友如有一首《题画诗》,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个很容易猜,就是风筝

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大概对于这种诗谜非常熟悉,因为《红楼梦》中使用了堪称海量的诗谜,里面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写物的,像灯谜,也有写人的,像判词,并且里面很多的诗作是相当精彩的。以物为谜底也不少,简单说几个。

比如说,里面也有风筝的诗谜,诗云:“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记得还有几个怀古类的灯谜诗,也非常精彩。谜底都是日常使用的物件。引在这里,大家有兴趣,可以先猜猜看。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悲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中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旋壁上题。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播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十个“怀古”类灯谜诗,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至今可能也是一个谜,难度极大。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物品在古代都算是常用,但到现在,就未必那么常用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几首诗中薛宝琴炫技的味道颇浓,故意制造了一些模糊,让难度增加了很多。第三个方面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希望通过这十首诗来暗示金陵十二钗中一些女子的命运和归宿,所以难度变得很大。

下面是我看到的关于这十首诗的谜底的说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赤壁怀古-其一》说的是“砚台”,《交趾怀古-其二》说的是“唢呐”,《钟山怀古-其三》说的是”灶王爷”,《淮阴怀古-其四》说的是“鼎锅”,《广陵怀古-其五》说的是“木鱼”,《桃叶渡怀古-其六》说的是“照妖镜”,《青冢怀古-其七》说的是“毛笔”,《马嵬怀古-其八》说的是“枕头”,《蒲东寺怀古-其九》说的是“灯笼”,《梅花观怀古-其十》说的是“扇子”

李商隐的这首诗的创作初衷绝对不是为了写一个灯谜。义山的绝大多数诗作,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在本诗中,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灯谜诗的创作方式,有意地在诗中把诗题给隐藏起来,在诗歌创作中,也可以称“不破题”

这首七绝仄起入韵,押的是下平八庚韵,也是平水韵中的重要的韵之一。读音上没太多的特别,就是第三句的“缺”字是入声屑字韵,需稍稍注意一点。

前两句“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是义山的惯用套路。这两句描写的主体是月光,并且是拟人化的角度来写月光。首句中的“过水穿楼”用的是是互文的手法。而所谓的“触处”,不是指诗人所触之处,而是指月光所到之处

次句“藏人带树远含清”,也是从拟人的视角来写,简单理解一下,就是:月光皎洁,从天空中洒落下来,清辉一片,远处的人和树都藏在茫茫的月色中,时隐时现。这样的理解大体上差不多,很多人就到此为止了。

不过,针对这句,我个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藏人带树"这种表达不常见,究竟如何拆解?第二是“远含清”何解?这里可以简单讨论一下。

“藏人带树”“带”字明显是一个动词。从创作的一贯性的角度上讲,这里用的应该是互文的修辞格。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像首句中的“过水穿楼”是典型的互文,即穿过水和楼。据此来理解的话,那么“带”和“藏”的意思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遗憾的是,“带”并没有“藏”的意思,所以此处不能做互文来理解。既然不是互文,那么拆解时,“人带树”连在一起,可以理解成“人加树”,即人和树一起都被藏起来了

“远含清”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月光遥远而且冷清,另一种是远处的人和树含在清辉中。这两种理解,其实并没有互斥,反而是这种情景下,是可以融合的,所以技术上讲,可以取并集

第三句“初生欲缺虚惆怅”,就不仅仅是写景了,开始从写景往抒情过渡了。。

整首诗并没有明确地说明当下月亮的形状,读者怎么理解都有其道理。

“初生”和“欲缺”是指月亮的两种形态。初生,指月初,即上弦月;而欲缺,指月半之后,即下弦月。

这句的意思并不复杂,说的是:人们往往与在月初月缺感到惆怅,其实这是“虚”的,即没有太大意义的,或者说没有必要的空自惆怅而已。

作者在最后一句给出原因“未必圆时即有情”。用后代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中句子来解释,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就是月亮的圆缺,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跟有情无情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抒情诗经不起拆解,因为拆解到最后,就是变成空的、虚的,韵味全无的,所以仅仅拆解是够的。抒情诗的欣赏,需要拆解、联想、细化和升华

从创作技巧上看,李商隐的这首诗颇为独到。前两句一往既往的写景铺陈,他以拟人化的角度来写月光,构造出一种朦胧、冷清、幽远的氛围。三四句不能拆开,需要连在一起去欣赏。诗人自行抛出一个观点,然后自行给出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固然一方面是为了解释这个观点,但它本身是大于这个观点的,它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月圆之时,未必有情,固然可以印证第三句的“虚惆怅”这一观点。但如果进一步思索,既然月圆未必有情,那么月缺也未必无情啊。从某种意义上,这里是可以有一些正能量的解读的。

另一个创作技巧是反其意也行之。作者用的是以无情写有情的手法,这也是很值得初学者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李商隐是公认的唐代诗人中少数的几位既有诗才又有诗情的大作家。他的诗情,是源于自身的七窍玲珑心,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人和物的细节上的变化,非常的敏感,加上他自己的诗才,所以很容易创作出一些小巧而精致的诗作。这些小诗数量大,并且质量高,远远超过了普通诗人甚至很多著名诗人。

李商隐是"多情"之人。正因为他的“多情”,所以才会写出“未必圆时即有情”这种看似无情却饱含深情的句子。

搜索更多有关“李商隐各首诗解读:谈李商隐及其诗三十六”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