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重庆双桂山景区:白鹿遗踪,长江系列重庆丰都双桂山

人气:289 ℃/2023-12-30 23:23:25

白鹿遗踪(长江系列·重庆丰都双桂山)

名山索桥

丰都双桂山森林公园是游轮含带的景点,一架索桥把丰都鬼城和双桂山连成一线,为了节省时间,还是乘坐景区的电瓶车转场。沿途宫墙隐约、宝塔醒目,可在导游图上已没有标记,这就是鬼国神宫旧址,神宫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集声光电技术于一身的鬼神文化主题乐园,当时还有一尊巨大的丰都大帝塑像屹立山头,但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短短二十多年,就荒草埋幽径、楼台成土丘,据说是“冥府”恐惧的体验造成了负面影响,最后只好关停,等待新一轮的开发。鬼国神宫的废弃实在是件好事,文化的传承来不得半点低俗。丰都鬼城历史悠久,神鬼只是披着的外衣,人们从中感受的还是儒释道传统文化。

神宫旧址

双桂山与鬼城名山一壑之隔,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最值称道的便是苏公祠。苏公祠始建于明洪武年,为纪念苏氏父子在此不凡的游历。说的是北宋仁宗嘉佑年的一个夜晚,丰都知县忽然听到双桂山上传来鹿鸣之声,他一时兴起,循声进山,见一头白鹿在林间穿越,他追到一片山凹,白鹿已不见踪影,巨大山石前似乎有位吹着笙箫的老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老翁含笑自语:“白鹿夜鸣,翌日必有嘉宾到访。”

双桂山

第二天,果然有一行人舍舟上岸,这群人老少皆有,长者老当益壮,少者意气风发,白鹿有灵,双桂有幸,彪炳史册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造访名山,他们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苏东坡像

如今的苏公祠迎面是一尊苏东坡像,他倚着书箧,年轻的脸上神采飞扬。这是他第二次出川,当时二十二岁,二年前,他和弟弟进京殿试,一鸣惊人双成进士。苏轼的临场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高考满分作文了,今天在《古文观止》里还能读到。二十岁的苏轼没能在京过多地停留,因为母亲去世,苏氏父子必须居丧守礼,在嘉州(今乐山)老家蛰伏。出川的日子终于到了,老父丧妻,已无牵挂,儿子成家,携妻同行,更可喜的是,苏家已经有了第三代,苏轼妻子怀里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一家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福字题刻

状元桥

丰都,是苏氏父子沿途停靠的一小站,但这里是三峡之胜的前奏,名山上的煌煌庙宇,无不让他们感叹。苏轼少年时听过白鹿的传说,曾写下“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的诗句,这次他们登山,从知县嘴里得知昨夜的鹿鸣,惊喜之情难于言表。

苏轼《题平都山》

语言无法表达就用诗来表达,双桂山的一面山墙上记录着苏轼的《题平都山》:“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山中的日子固然悠闲,但山外的世界更令人向往,呦呦鹿鸣,正催动着年轻的心奔走大江,奔向远方。

玉鸣泉

摩崖石刻

白鹿已去,斯人已远,长松老树,古木千秋。据说山麓的“玉鸣泉”由苏轼题写,临泉的石崖上满是古今题刻,“中天积翠”、“白鹿夜鸣”,还有董其昌的“万里长江”。大江终将见证这位年轻人以后的华章,那是千古的风流,无与伦比!

鹿鸣书院

孔庙是双桂山上建筑物比较集中的仿古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代表着名山传承的儒家文化。孔庙的大部分建筑或为重新修建,但此处也有一些古迹遗存,如汉砖之壁。砖壁旁的九龙壁气势恢弘,黑色的基调和在北京、大同所见金碧辉煌的九龙壁明显不同,也许表达的是在渊的潜龙吧。与九龙壁相邻的还有一处九狮壁,九狮在黑色的空间嬉戏,依然是丰都名山的风格。

孔庙大成殿

九龙壁

九狮壁

一阵雄浑粗旷的歌声传来,舞台上一群孔武有力的男子汉正在表演“石工号子”,这是流传在丰都一带由石匠在开山采石时高唱的劳动之歌,现在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工号子高亢、激越,歌声穿越群山、穿过时空……

石工号子

石工号子

良缘亭

观音阁

搜索更多有关“重庆双桂山景区:白鹿遗踪,长江系列重庆丰都双桂山”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