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梅州为什么那么多客家人?梅州松口,有多少客家人从这里正式告别

人气:183 ℃/2024-04-04 23:14:48

梅东桥

过了梅东桥,就是松口古镇了。

夕阳之下的松口古镇,在平凡往复的市井中,仍然显出旧时的繁华来。因为处于梅江下游,水利便利,又坐卧肥沃的盆地,一度使得这里商旅如云。

明清时期,松口镇是嘉应州(梅州)最为繁华的城镇之一。

01下南洋第一站

如今的松口镇,没有了繁华时候的熙熙攘攘,旧时光仿佛凝固在火船码头的游客塑像上。

这些塑像,有的西装革履提着箱子,有的背着娄匡往台阶上走,有的带着孩子远眺江面,尽管身份各异,但他们总是离不开两个字——“客家”。

火船码头

明朝嘉靖年间,松口的所在地被称作松口堡。清雍正年间,松口堡隶属于嘉应州(梅州)。现在的松口镇,是当时松口堡的一个圩镇,也叫做松口圩。

据清《光绪嘉应州志》记载,“吴兰修南汉纪考异案,梅口镇在梅州东南百里,与闽之汀州接境,梅溪所经,松江合之,今称松口镇矣。”

松口古镇|图/图虫·创意

梅州、汀州,是两个与客家紧密相连的地方。唐朝时期,有中原人陆陆续续地迁来,宋末元初,福建汀州的客家人大量迁入松口。松口逐渐成为移民集镇,小小圩镇******了钟、高、刘等100多个姓氏。

也因为水系纵横,境内的梅江与汀江汇流形成韩江的上游,沿着这一段水运,往东北方向去便是闽西,往东南走便是潮汕。清末民初,江西、福建以及蕉岭、平远一带的客家人要出南洋,第一站便是松口镇。从松口镇搭火船,再中转到潮汕搭大轮下南洋。

那一段时间,松口镇的火船码头总是繁忙如梭,在最繁华的时候,每天有约300条船,6000多人从这里往返。

松口镇火船码头|图/图虫·创意

直到今天,松口镇火船码头的沿江墙壁上,依然列着民国花露精香皂、哈德门香烟的广告,码头阶梯上背筐的工人、提箱挈领的游子过客,或离开,或归来,就好像松口镇的时光从未走远。

松口镇火船码头|图/图虫·创意

02松口不认州

为什么会有“松口不认州”的说法,“叛逆”的松口虽然属于嘉应州,但由于水运的发达,逐步发展成为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

当时的松口,与海外通商、通航不需要经过嘉应州,甚至连寄信的时候都可以不用写上嘉应州的名字,直接写“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著名学者谭元亨语)就可以了。

松口古镇|图/图虫·寻缘觅道

清末至民国初期,是松口人下南洋的一个移民高潮。

当时的旧中国生产力落后,地权日益集中,租税以及敲诈使得人们的生活沉重不堪,从农村逃离出来的生产力在国内难以为继,只得下南洋另谋生路。

也有的是因为政治避难,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因为洪秀全祖籍是梅县的关系,许多人受到牵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许多革命党人逃往海外。

出门在外的松口人吃苦耐劳,在海外或参与开矿业,或从商做买卖,赚到的钱汇回家。一则补贴家用,二则投资建设。依着梅江建造的几百米南洋骑楼,便是上世纪30年代华侨投资建设的,最鼎盛的时候,有1000多件店铺开张,店铺米市充盈其中,热闹非凡。

松江街道|图/图虫·创意

沿街骑楼

火船码头边上的松口大酒店,也是当年最为气派的一个旅社。1924年5月,蒋介石途经松口,就曾下榻于此。尽管现在它不再招待旅客,而是充当着松口华侨文史博物馆的角色,但依旧堂皇气派。

松江大酒店|图/图虫·创意

如今,松口镇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18余万,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

2013年10月,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松口镇正式落成。在广场的中心,是一个以抽象榕树托起地球的纪念雕塑,代表着从这里衍播至世界各地的客家人。

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图/图虫·创意

03文昌鼎盛时

从松口镇走出的人很多,有为辛亥革命毁家纾难的李密庵,创建我国第一条侨办铁路——潮汕铁路的近代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张耀轩,辛亥革命红花岗烈士陈敬岳、温生才,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著名诗人李金发等等。

叶帅塑像|图/图虫·创意

松口镇崇文重教,明清时期就出过4位翰林、9位进士、27位举人,在金星村还出现过“一门三进士”的盛况。像明朝翰林学士李士淳,就是明崇祯元年的第18名会魁,所以他主持建造的塔后来就改名叫元魁塔。

元魁塔|图/图虫·创意

从这里走出去的松口人,许多都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这里留下印记。旅印华侨傅锡荣、傅可英兄弟虽然常年旅居海外,但落叶归根的念想却从未放下,仁寿庄围龙屋的落成,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

仁寿庄|图/图虫·创意

现在的松口镇,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繁华与热闹。但从走进这座小镇的那一刻起,就好像跟随着这里的旧事物,回到了上世纪踉跄往前的岁月。

属于松口古镇的灵动|图/图虫·创意

撰文:六月

*本文由游必知发布,转载请标明出处

搜索更多有关“梅州为什么那么多客家人?梅州松口,有多少客家人从这里正式告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