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的:黄梅戏可不是那么好唱的哟

人气:148 ℃/2023-11-25 08:34:29

hello,大家好,我是虞小‬獭‬。很高兴你能来,也希望你别离开。昨天‬天刷某音,“一起来唱黄梅戏”这个热榜引起了我的关注,按捺不住好奇的心,耐心了解完详情之后,我不淡定了。

1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这是黄梅戏《女驸马》里面的经典片段,近日却被网红小潘潘魔改了。

小潘潘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590多万粉丝,除一曲响彻大江南北的《学猫叫》之外,其他作品几乎都是改编翻唱。

而这次,小潘潘更把魔爪伸向黄梅戏,网友们开始顶不住了,都觉得她是在侮辱国粹。

视频一经发出,传播力度可想而知,引发不少人争相效仿。

这个话题在某音发酵之际,央视六公主直接发出了黄梅戏《女驸马》的经典版本,不少网友表示这其中内涵意味满满。

知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老师在和小潘潘直播连线时指出:传统艺术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一些。

对于小潘潘的这一行为,我并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认为改编不是乱改。

2

翠花是安徽安庆人,早在幼年时期,黄梅戏就一直在生活中贯穿。

严凤英、马兰、吴琼、韩再芬这几个知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名字在我童年时期就已经响彻大江南北。

小时候,去隔壁大妈大婶家串门,几把藤椅,一个老旧的电视剧,几个老爷老太围坐在一块,DVD里放着黄梅戏的碟片,淳朴流畅的唱腔里混着咿咿呀呀的跟唱。

关于黄梅戏的记忆,这一幕已被定格在时空里。

爷爷喜欢黄梅戏,家里有满满两大箱子的黄梅戏碟片。每逢过年过节走亲戚,如果别家有新的碟片,爷爷一定会托人借过来听听。

因为爷爷喜欢听黄梅戏,很多时候,在孩子们眼里黄梅戏已经和爷爷画上等号。

后来爷爷走了,他的两大箱子黄梅戏碟片就留给了奶奶。

奶奶小心翼翼的放着碟片,一遍又一遍的听着唱词,“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啊”,这一段经典的旋律,奶奶怎么听也听不厌。

时常会有人找奶奶借碟片,奶奶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叮嘱“一定要记得还”“别弄坏了”,还没到归还的日期,奶奶就几乎是一天上门催好几趟。

黄梅戏,影响了老一辈的人。

再次听黄梅戏的时候,脑海时常浮现出来的,还是那些关于爷爷的记忆。

3

作为新一辈的年轻人,大部分人对黄梅戏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小学音乐课本上老师也教过一两段经典唱词,但也仅仅是这两段唱词罢了。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这些朗朗上口的经典片段,沉淀了多少个时光。

但安徽安庆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你报上户口,只要是听说过黄梅戏的,别人对你的认知几乎都是“哦,黄梅戏啊,这个我知道”,甚至他们觉得你张口就可以来一段。

“黄梅戏”不止是戏曲了,还成了地域性标签。

所以说,小潘潘的魔改是多么的影响国粹。但也还得感谢她,因为她,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了经典的黄梅戏。

国潮风的刮起,咱们黄梅戏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怎容得下魔改?

4

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新型发展的事物,而年轻人更是喜欢创新。

短视频的洗脑式扩散,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以往接触不到的东西,而创作者为了流量更是什么也不顾。

国潮风将传统文化推向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汉服,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国货。

央视和大众的指责是对的,如果人人都改编传统文化,那到我们子孙后代的时候,哪还有什么传统文化可言。

国粹可以传唱,但是莫要妄自修改。

经典永流传的同时,可以换一种形式来“新瓶装旧酒”。

黄梅戏可不好唱,传统文化怎可乱改?

▶本文插图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喜欢汉服,喜欢国潮。当然,我也尊重黄梅戏。

有国才有家,所以身为中国人的翠花,当然是万分爱国。爱国不是盲目推崇,而是热爱每一次让人热血沸腾的欢呼。

我是虞小‬獭‬,今天我为黄梅戏带盐。

搜索更多有关“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的:黄梅戏可不是那么好唱的哟”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