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森林生态管理:生态护林新尝试北京建

人气:316 ℃/2023-12-25 20:41:53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王晓洁、魏梦佳、姚雨璘)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熟练地用毛笔在一种“超级面包虫”的身上涂抹。柔软的笔尖蘸的不是颜料,而是一种长1毫米、宽0.2毫米的小虫子。

这是面包虫,科研人员为花绒寄甲找到的替代寄主。 新华社记者王晓洁 摄

“这些小虫子学名叫花绒寄甲。别看它们个体小,却是保护树木健康生长的‘卫士’。”北京园科院高级工程师仇兰芬告诉记者。

花绒寄甲保护树木的方式,是寄生在北京地区啃食树木的头号害虫光肩星天牛身上。此类天牛喜欢蛀食多种植物的树干、树枝,严重时可造成树木枯死。每年春季,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都会根据天牛危害的情况向北京地区公园绿地投放约40万头花绒寄甲成虫,保护数十万棵柳树、槭树、榆树等林木。

图为花绒寄甲的幼虫和成虫。他们是害虫天牛的天敌,科学繁殖天敌,可以做到生态护林。 新华社记者王晓洁 摄

花绒寄甲个头不大,长度一般只有5毫米,约为光肩星天牛体长的八分之一,但它却是天牛惧怕的天敌。它们能爬会飞,根据植物和天牛的气味锁定天牛在树干内的位置,并把卵产在天牛附近,待卵孵化为幼虫后,幼虫会寄生在天牛体内,杀死天牛。

早在2004年,北京园科院就开始着手研究“以虫治虫,生态护林”。2014年,园科院建立“天敌工厂”,开始规模化繁育天牛类害虫的天敌,助力北京市园林植物害虫生物防治。

北京园林科学院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的昆虫标本。其中,长着两只长触角的昆虫便是天牛,它是北京地区侵害树木健康的头号害虫。 新华社记者王晓洁 摄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自然界中昆虫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增加益虫的数量,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又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北京园科院植保所所长车少臣介绍。

车少臣表示,以往使用农药灭虫存在不少危害——不仅农药残留污染土壤和水体,化学药剂还会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害虫再次猖獗,用药只能越来越猛,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提到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

然而,“以虫治虫”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在繁育天敌之初,北京园科院的科技人员便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大量繁育天敌需要替代寄主,科研人员难以从自然界中获取天牛的幼虫,因此必须通过大量试验寻找天敌的替代寄主,最终锁定了面包虫。

“我们还要在室内模拟花绒寄甲野外的生存环境。室内繁育最佳温度、保存方法等,都是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仇兰芬说。

每年冬季和早春都是北京园科院大量繁育天牛天敌的好时机。记者了解到,除了北京园科院,目前全国也有多家繁殖害虫天敌的商业公司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园林保护。

专家介绍,除了人工繁育天敌昆虫,利用保育式生物防治技术也能够鼓励天敌的繁殖。

“通过改善天敌昆虫的生存、繁殖、栖息和觅食环境,可以激活绿地内部自我调控机制。这样做既控制了害虫的数量,也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平衡。”车少臣说。

记者看到,在北京园科院一个特殊的花园里,安装了一些打孔的“小木屋”,大小像鸟笼一般,这便是科研人员设计的“天敌之家”,里面放置了草蛉、瓢虫、食蚜蝇等害虫天敌乐意栖息的松果、栾树果实、木屑等。花园里还种植了山茱萸、连翘等蜜粉类植物,让它们能够顺利过冬。

“我们正在进行保育式生物防治的研究,未来将根据研究结果,适时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车少臣说。(王奕涵参与采写)

搜索更多有关“森林生态管理:生态护林新尝试北京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