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宠物>正文

候鸟迁徙的轨迹与火花 那些花儿从未绽放,探析

人气:245 ℃/2023-11-05 15:41:35

简简、大鱼/文

在新旧社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群近乎无缘社会的人。因为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他们选择了社会功能性退缩的茧居生活,被称为茧居族。

传统社会重视集体主义,通常不希望个人在群体中太过突出;新时代的人们则多半要求独立自主,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茧居族处在这两种观念的碰撞中,他们渴望获得自我独立,去满足父母和社会的期望,但当其能力不足以达成目标时,又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在社会压力和羞耻感的双重打击下,放弃了向上的挣扎,变成了茧居族。

茧居族就像是一朵朵花苞,不敢或无法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从未绽放,也不曾枯萎。

无缘社会——与世隔绝的茧居族

NHK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记录了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他们足不出户,不参与任何社交活动,直到死后才被人发现。根据日本内阁府的最新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全国范围内大约有69.5万人是“茧居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茧居族”以及他们的父母都在老去,因此出现了“8050”社会问题——80多岁的父母带着年过半百的茧居族儿女。

对于茧居的定义,日本心理医生齐藤环认为,“茧居”指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在家足不出户,与社会互动脱节的情况持续6个月以上,且主要原因非生理引起的精神疾病。西方将其命名为“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

《抢救茧居族》作者日本精神科医生田村毅博士将茧居族描述为“隐蔽人士”(hikikomori)。他们身上有三个特征:其一,避开参与一切社会活动。除了家人,不想与其他人联系,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其二,整天窝在家里,睡到自然醒,困了随时睡。即便出门,也是去便利店和超市等离家很近的地方;其三,这样的情况持续达半年以上。

根据田村毅先生的观点,茧居不是一种生理疾病,而是一种青春期的混乱情绪导致的逆行现象,相当于儿童状态。

茧居族和御宅族、逛医族有什么样的不同?

御宅族往往沉迷于动漫游戏或者网络世界,但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茧居族则比御宅族更宅,呈现反社交的特点。他们蜗居在狭小的房间内,不上学也不上班,甚至从不走出房门,只依靠家人的接济生活。

逛医族的患者有着不明原因的头痛、心慌、胸痛,但检查单上都显示 “没有异常”,当医生尝试给患者加抗焦虑的药物时,症状就会缓解。与“茧居”族最大的区别是,“逛医”族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因此他们常常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走动,很多病人通常在神经内科就诊而不是精神科。

茧居又与抑郁症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虽然茧居人群不等于抑郁人群,但长期茧居的年轻人受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困扰的几率更高。

中国“茧居”人群现状

目前没有针对中国茧居族的调研,但有相近似的调查可供参考。

据媒体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发布2016年世界各国的雇用情况报告书。其中调查了不愿意就业的年轻尼特族(指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族群,年龄在15-35岁不等),在46个国家的占比。该调查的对象为15至29岁的年轻人。据该统计,中国尼特率11.2%,排行11位。虽然比例低于平均水平,但中国人口基数大,以此估算中国15至29岁的尼特人群在3000万左右。

由于茧居者是抑郁高危人群,我们从抑郁患者的角度介绍一下他们在中国面临的困境。随着今年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据某些权威人士估测,2018年已达到9000万。在一、二线城市,目前抑郁症发病率已经上升到10%-15%左右。

“茧居”背后——青春期的逆行

人们对茧居族的行为往往给予好吃懒做的评价,这种态度的背后却是惊人的误解。

茧居的背后,是因为茧居族极度缺乏能量而被迫选择的社会退缩。笔者总结了如下几个茧居族群体的行为根源。

1、万能的自我。若不能竭尽全力成就极致的辉煌,宁愿选择从未绽放。这就是茧居族的“万能的自我”的心理状态,多见于青春期的儿童。万能的自我意味着只要不能实现百分之百的自我,就直接放弃自己。因为无法达到内心理想化的形象,达不成完美目标后,内心失败者标签产生的羞耻感又让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人际关系障碍。这也是造成茧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校和职场的霸凌行为。被霸凌者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常常选择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并做好疏导工作,时间久了,孩子就可能完全放弃外面的世界,变成茧居族。

3、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这是又一方面原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边界意识的模糊,父母常常出于爱和关心而替孩子承担责任。当孩子成年后,父母又希望孩子能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并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发展。但孩子因先天不足无法达到这样的期待,重压之下走向茧居。

此外,如果家庭系统出现结构问题,会造成茧居者的性格问题。社会文化的后天影响,引发茧居者神经症人格方面的问题,也是诱发茧居的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原因。社会文化对学历的过分重视,直接表现为家长的唯成绩论。在上学期间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当孩子毕业后,又要求孩子迅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导致孩子在各种压力中疲于奔命,不堪重负。

中国已进入后现代社会,家庭模式为核心原子家庭,亲子关系往往排在第一位,而夫妻亲密关系排在最末位。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追求,社会大行其道的成功学以及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导致孩子与西方孩子“独立”概念不同。中国的很多孩子是一种选择性独立,游戏照样打,经济上仍离不开父母的支持。

中国的孩子在结婚前几乎没有独自生活的体验,没有情感及亲密关系体验,通过相亲或者迫于父母、同伴、自己年纪的压力直接过渡到婚姻。这样的婚姻状态也容易导致婚姻不稳定,产生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拿什么拯救你——走出茧居,需要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走出茧居的第一步。

每个茧居者心中都有一个万能的自我,而追求万能的自我的背后是一个“面子问题”。

当茧居族陷入茧居泥沼,自尊和自信不断受挫,更加恐惧让别人看到他心中失败者的形象。茧居族的父母更是因为认知上的不足,为了保住面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一拖再拖,往往延误了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

“摆脱万能的自我”,不去刻意维护内心虚假的完美形象,是茧居者走出来的重要一步。

此外,现代社会对成功的过度吹捧,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茧居者可能面临着严重的内心冲突。对茧居族而言,想要摆脱困境,就得要求他们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并坦然接纳,重新定位自身的价值再融入社会。

家庭也是支持茧居族脱困不可或缺的一环。茧居者的能量不足是因为自我价值感缺失,更多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通过父母的再抚育,重新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可爱的;是有能力的。一方面,父母要完成自我的再成长,解开自己身上的心结。另一方面,父母要给予孩子信赖和充满安全感的爱,并引导孩子成长。

对于茧居族的心理治疗,应明确心理医生的职责无法替代其父母的地位,所以只能陪伴患者走一段生命旅程,同时作为一个旁观者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另一方面,需要从患者的角度,并结合中国的文化语境,看其是否有治疗意愿。如果茧居族不愿意走出来,也要尊重他/她们的想法。目前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心理上出问题,是因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心理上有了独立的意识,但在经济上却没有完全独立。

芳华从未绽放,岂能轻易枯萎

张爱玲说,“拒绝绽放的同时,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可在这人世间,每个孤独的人,都有自己的辛酸。

我们看到了很多茧居者及家长自救的努力。所以,无论你曾经对生活如何绝望,如何痛苦,请不要放弃生存下去的勇气。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你不是一个人,一定还有人在偷偷爱你。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茧居世界中的人,脱离了与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不能在适当的年龄获得社会自我,那么他们的生存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很多社会关系都不能顺利进行。

同时,茧居族的困境也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造成茧居族的问题是与社会连接的中断。“”个人-家庭-社会三个点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三个点都出现问题,导致彼此没有连接。三个点彼此互为因果,也增加茧居者破茧而出的难度。拯救茧居族需要茧居者和家人痛下决心努力改变,同时社会也需要有很好的支持系统。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助人就是助己。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扫描关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搜索更多有关“候鸟迁徙的轨迹与火花 那些花儿从未绽放,探析”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