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徐冰作品导览,艺术家徐冰构建的文字理想国

人气:172 ℃/2023-12-10 19:34:02

-艺术家徐冰-

艺术家简介:

徐冰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居北京、纽约,师从詹建俊、罗尔纯和古元等名家,其为人所知的大部分作品皆与文字有关,如使用全新创造的“汉字”写成的“析世鉴”(又称“天书”);以及通过纪念时间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地书》又如以汉字思维书写英文单词的方式“英文方块字”。

著名作品介绍

⚫天书(1988-1991)

1988年,徐冰就以自刻方块字的方式,开始创作新的汉字,在三年间,他一共刻了4千多个无人能懂的汉字。并用这些字印出了《析世鉴》这件作品(又称“天书”),此作品是在大张的连续宣纸上印满了他所造的新字,并以垂挂的方式铺满展场的天花板和四面墙壁,面积约有300平方米,在地板上则摆放120套、一套有四册的中国传统线装书,书中也全部用宋版印刷的风格,印满了这些无人能懂的汉字。“析世鉴”的第一次展出是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展出。

徐冰曾提到,这些假字“似乎让知识人不舒服”,迫使人们对现有知识体系产生怀疑,很多人在展览期间强迫症似的想要找出哪怕一两个真的字。

⚫英文方块字(1994至今)

1994年徐冰发展出「英文方块字」教育系统。新英文书法是使用了书法的样式,将所有英文单词以汉字的思维书写成「方块字」。1996年时,徐冰改变展览的形式为开放式,让参观者能够坐下来,实际书写(英文字母、汉字外型、汉字结构)。他甚至在美国开办了新英文书法的教室系统,到许多学校去让学生们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接触另一个文化。

⚫地书(2005至今)

《地书》的出现意味着徐冰不再拘泥于汉字或汉字形式。徐冰通过使用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写成了112页的“从点到点”(又名“地书”与“天书”对应)。书中使用表情符号妙趣横生地展示了生活中一位单身上班族一天24小时的典型生活,描写了作为巨大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分子的行为与思考,予人深思。

⚫背后的故事(2004至今)

2004年,徐冰在柏林美国学院担任驻地艺术家,收到德国东亚美术馆做个人回顾展 的邀请。这个美术馆在二战期间,90%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挪到了前苏联,留在博物馆的只有一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徐冰希望做一件结合当地历史与个人文化背景的新作品,于是从馆藏档案里选了三件丢失古画的照片作为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再诠释。

《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构成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所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

⚫凤凰(2008-2010)

这个项目始于2008年,当时徐冰被邀请为北京环球金融中心新大厦一层的玻璃中庭制作一尊雕塑,该建筑位于北京商业区中心,是由建筑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设计的。在目睹建筑工人的生活环境之后,徐冰决定使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包括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建筑工人的生活用品等现场材料用于作品。《凤凰》不但呈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更表现了对城市建设者的尊重;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凤凰所用材料皆为废物利用)。

⚫蜻蜓之眼(2017)

2017年,徐冰以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为主题、以该国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机所拍下的画面为素材,导演了首部电影《蜻蜓之眼》。


书,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文化中具有近乎神圣的地位。从《论语》到《毛语录》,书成为中国历史、记忆以及权威的象徵。“书”的象徵意涵,一直是徐冰艺术创作的中心议题。

生於知识份子之家,徐冰从小在北京大学校园里长大,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工作,徐冰从小就生活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系资料库这样的环境中。在1974到1977年间,徐冰下放到北京远郊山区花盆公社务农,并且靠自学开始了版画的创作。文革之后徐冰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式的美术教育。

在毕业之後他持续进行教学与创作,并在1988年於北京首度展出他最受瞩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天书》,一件由精装古典书籍和卷轴所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然而书中每一个字都出自於徐冰的创造,完全不具有任何意义。精心印製装订的古典书籍所象徵的知识与权威,与其内容的全然不可解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01.《天书》:打破固有思维的惰性

1987年,早已留校任教的徐冰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学位,同年,他开始在央美狭小的工作室里用活字印刷法刻制那4000多个伪汉字,印刷他构想中的“天书”。

天书

在中央美院,徐冰是出了名的“累不死”。他每天睡得很晚,画画可以坐那一整天不动,后来在美国第一次办个展,徐冰连着好几天不睡觉,他说人是累不死的,但没事干的话,会烦死。在当年徐冰的眼中,枯燥的刻字是最有意思的事,除了中央美院的素描课外,徐冰几乎停止了所有活动,天天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而这一关,就是四年。

用徐冰自己的话说,他就是要用好几年时间、认真地做一件不表达任何意义的事情。《天书》的制作过程和呈现形式无不给人以庄重与可信感,而当观者带着惯有的思维想要去读懂“天书”上汉字的意义的时候,会霎那间意识到作品荒诞和矛盾的所在——你越以自己旧有的经验来读“懂”它,就越会被它排斥。

中国文字的造字规律使得这些伪汉字仍有一定程度上的被理解的可能性,文字或部首的重组中有无限的诗意与广阔的疆域,当然,这就需要观者主动地去识别与感受。伪文字通向的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是我们现有的语言文化尚未抵达之处。

面对《天书》,我们不得不切断依赖权威的惰性思维,开始反思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在通向世界的路径中是否有空白之处。

-《天书》-

02.《地书》:寻找普天同文的理想

2003年的一天,当他在飞机上留意到一些用符号标识的指示系统说明书,简单的几个图形就达成了全世界说着不同语言人之间的“共识”,这一点瞬间吸引了徐冰。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标示图形:比如口香糖包装纸上的几个小图,就可以知道(要把用过的胶状物用纸包起来扔在垃圾桶里)。

《地书》是一本可以读的小说,它是用徐冰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配合这本书, 徐冰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目前还仅限于此,下一步是中文和其它主要文字)打入键盘, 计算机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这可起到《字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地书》至今仍然在不断生长的项目。2016年徐冰将《地书》发展成了立体书,基本囊括了所有立体书的表现手法,如:翻翻、转盘、拉杆、轴杆等,标识符号与立体结构巧妙的结合反映出更强大的互动性和可读性,使这本世人都能读的书变得更加奇妙有趣。

在这个满是屏幕的时代,很多阅读者已经成为“读屏控”,高科技与艺术结合成为一种新潮流,徐冰却反向地寻找原始的、低科技艺术表达的魅力。在纸质书籍没落的局面下,《地书》更是承载着原始的阅读功能,寄托着人们对于翻动书页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展现形式。

-《地书》-

-《地书》-

-《地书》-

二十年前的《天书》是一本包括艺术家自己在内,谁都读不懂的书。《地书》却是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徐冰说,“这两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书,又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而这本《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从《天书》到《地书》,从否定语言文字的价值到寻求无国界沟通,徐冰的艺术始终围绕著语言与书籍的文化意涵而运行。正如艺术家说过的一句话:"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艺术家徐冰创作过程-

-艺术家徐冰创作过程-

-艺术家徐冰创作过程-

[参考文献]:

https://zh.wikipedia.org/zh-mo/徐冰

搜索更多有关“徐冰作品导览,艺术家徐冰构建的文字理想国”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