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历经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 艰苦卓绝誓将沙漠变绿洲

人气:395 ℃/2024-04-20 12:05:44


库布齐沙漠千百年来犹如一条黄龙盘踞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自西向东绵延360多公里。而这片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不毛之地,将地处于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用沙色锁链牢牢“封锁”,使得一代又一代沙区人被闭塞和贫穷禁锢着。

时至今日,当盛夏时节行走在穿沙公路上,放眼望去,绿色从公路两旁一直延伸到沙漠的最深处......茂草无垠,万灵生息。很难想象,这片圣洁而又宽容的土地,曾经带给杭锦人民的是无尽的苦难和深入骨髓的伤痛。

三十年前,这里大漠浩瀚、无路可寻,人们过着靠天吃饭、靠天养畜、丰年温饱、灾年饥荒的日子,不要说种下去的庄稼难以成活,就连居住的房子,也不得不在风沙的侵袭下一挪再挪。沙漠的风如同“恶魔”,刮起的风沙席卷大漠、压倒房屋、侵蚀家园。沙进人退,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

“大漠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陈宁布不由眉头紧锁:“我祖祖辈辈好几代就没离开过库布齐沙漠,以前刮沙尘暴尤其是在春天,吃饭都得拌着沙吃,入伏天进了沙里面呼吸都非常困难。没有医疗条件,家家户户都备有止痛片和注射器,不管生了什么病,自己来注射止疼的药物。来回出进一次就得走十多个小时。当时的人房子都盖得很低,碰不着头顶就行了,因为说不定哪一时有大风沙来了,就把你的墙压塌了。”

流沙漫漫,交通闭塞,沙逼人退,生存艰难。

修路、治沙;修路、发展……

杭锦人民***起袖子加油干,誓将大漠换新颜。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从来没有在库布齐沙漠中植树种草经验的杭锦人,在1990年第一次下定决心寻求治理库布齐沙漠的方法。

时任杭锦旗草原站副站长的蒋有则担任了沙漠治理技术开发公司负责人,带着由八人组成的小组进驻库布齐沙漠腹地,开始潜心研究在特殊的立地条件下栽种沙柳、沙蒿、杨柴、芦草、杨树和柳树的办法。“这个就是我们1993年春天下来找到的住的地方,每天早上醒来,头上、耳朵里都是沙,可以说差点就被活埋了。当时吃水就靠我们前面一个低洼地方的积水,水底都是蝌蚪、牛粪。米面吃完也只能是步行翻沙去巴音乌素镇上买。庆幸的是,我们找到了树木成活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就是风蚀和沙埋,沙漠里种树一定要深栽,我们当时栽的一米多深,和现在水枪冲孔沙漠造林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的成活率非常高。慢慢的经过艰苦的沙漠植被试种实践,我们的这个成效也越来越显著。”蒋有则说。

他们1993年来这里治沙,1995年也亲眼见到两名孕妇因难产送不出去,而发生了悲剧......1997年初,为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杭锦旗决定正式开始修建穿沙公路!

这条全长115公里的黑色油路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南起杭锦旗锡尼镇,向北穿越库布齐沙漠,经独贵塔拉镇跨过黄河,直至巴彦淖尔市的乌拉山镇,径直插入库布齐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

“从1997年到1999年,三度寒暑,七次会战,这条路是杭锦旗13万人的汗水凝成的。”回想起当年杭锦旗万人空巷齐修路的往事,蒋有则感慨万千。

1997年6月16日,从这一天起,沉寂千年的库布齐沙漠不再平静,筑路大军分南、中、北三路开进沙漠,他们中有干部职工、沿线农牧民、普通老百姓,甚至还有小学生。在修路过程中,没水没电、风沙大、气温高……种种困难无一不在考验着建设者们,但他们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和敬业精神奋力修筑着这条满载着期望的道路。

修路难,护路更难。在修建穿沙公路的过程中,杭锦旗先后发动6万人次以上参与每次历时半月的“治沙大会战”,全旗113个单位的干部职工和沿线农牧民驻扎在沙漠里,背运沙柳、拉运秸秆、设置沙障、植树造林。

1999年5月,穿沙公路二期“黑色工程”开工建设。

1999年10月完工。至此,穿沙公路三级油路全线贯通。

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如今的穿沙公路,生机盎然黄绿相宜,一片片治******如同“金镶翡翠”在烈日下闪耀着生命之光,这不仅是对于库布齐沙漠,更是对于万千杭锦人民的希望之光。

优化生态,功在千秋;绿化家园,造福后代。“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穿沙精神”引领和激励着一代代杭锦人奋发图强,“穿沙精神”也是杭锦人民攻坚克难、再铸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

属于库布齐的故事还在继续,“穿沙精神”点亮的精神之光也将凝聚全社会力量,为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而奋进!


记者:王盛楠

编辑:刘国旭

搜索更多有关“历经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 艰苦卓绝誓将沙漠变绿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