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诺奖得主领奖过程:诺奖得主,爷爷的放大镜成就了我

人气:312 ℃/2024-04-15 19:44:06

以色列被称为“教育王国”。这个国土面积只相当于海南省面积三分之二,人口数量不过850万的“小国”,建国70年来,共有14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含双重国籍者)。如果计算犹太人或含犹太血统人,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一共138人获得诺贝尔奖,占680名获奖者的1/5。

2011年,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体”独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不久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任编辑钟磬采访了这位科学家,也许从他的成长故事中,我们能一窥以色列教育的独到之处。

丹·谢赫特曼

从小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

“要为真理而斗争!”

2011年,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且此前,他已经获得了几乎所有科学奖项。

可你能想到吗,当1982年谢赫特曼将“准晶体”的发现公诸于世时,他面对的不是赞赏,而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甚至嘲笑。“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著名化学家、两届诺奖得主鲍林甚至公开说:丹·谢赫特曼是在胡言乱语,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

其实,在发现的最初阶段,谢赫特曼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不可能有这样的物质存在,”谢赫特曼对自己说。在记录这一发现的笔记本上,谢赫特曼一连标记了3个问号。“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那就为此而斗争!要为真理而斗争!”谢赫特曼选择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此,他受到排挤,甚至被迫离开了当时的研究小组。

1987年,法、日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大到足以被X射线观察到的准晶体结构,2009年首次发现天然“准晶体”,谢赫特曼终于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

“鲍林确实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这次,他错了。”在谈到当年所受的非议时,谢赫特曼如是说。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陷于传统藩篱的桎梏中,保持开放的头脑、敢于质疑现有认知,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据谢赫特曼自己回忆,他儿时就对听到的答案非常挑剔,他不会把听到的一切都当作真理,不会随便信以为真,他坚持自己理解。面对成人给出的答案,小谢赫特曼经常说,“不,我不相信他们”或“不!我不认为这是真的”。他总能提出很多问题。

这种精神也延续到谢赫特曼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中。有一天,谢赫特曼的孩子从学校回来,对他说:“嗨,爸爸,你说的和我们老师说的不一样!遇到考试我该怎么办?”,谢赫特曼回答道:“你当然要写真正对的答案,你可以忘记分数!成绩不高没关系,不用担心!”

在以色列,从幼儿园的第一节课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会提问,这是犹太教育中基本的教育方法。到了上小学时,家长会培养孩子每天问10个以上他不懂的问题。如果别人的回答不能令他满意,就要自己去找出答案。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是以色列人普遍拥有的品质。

贯穿家校的赏识教育

“你是个天才”

在以色列,典型的犹太人父母总是告诉孩子“你是个天才”,从来不会说孩子“你又小、又蠢,闭嘴!听大人的话!”谢赫特曼也是在这样的赏识教育中长大的。“你是一个天才!你很棒!”是谢赫特曼童年最常听到的肯定。

赏识也贯穿于学校教育中。谢赫特曼说,他高中时期的物理老师对他影响甚深:“有一天,他把我叫到黑板前。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带电阻的电路图,让我解答。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丹懂物理’。17岁的我,记住了这句话。”

犹太文化中非常珍视孩子,孩子得到的鼓励和表扬甚至超过他们应该得到的,这种文化让孩子感觉‘嘿!我很好!’这很重要!”

可是这样“过分”的赏识教育,会不会培养出目空一切的骄傲自大狂呢?

事实证明,并没有。

犹太家庭的“赏识”肯定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而非把“赏识”当做促进孩子优秀的手段。

他们的教育是建立在明白“孩子是从何而来”的基础之上的,理解孩子是“人”,具有天然的学习动力。正如爱因斯坦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并非是说每个孩子一定表现优秀,而是说孩子有天才的基因,具有优秀的可能性。给予孩子“你是天才”的鼓励,重点是肯定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如果重点放在肯定孩子行为的结果,仅仅将“赏识”作为促使孩子优秀的手段,当孩子不能快速表现“优秀”时,父母就不会对其“人”的价值有真正的耐心和信心。

建在迦密山上的以色列理工学院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爷爷的放大镜”

1941年,谢赫特曼出生于特拉维夫,那时以色列还没有建国。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第二天,周边阿拉伯国家的联军就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谢赫特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这块土地都处于战火中,可是在他的描述中,战火和物质匮乏却远不如家庭的温暖记忆来得深刻。小时候,谢赫特曼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求知欲的满足,包括用放大镜到处观察和大量阅读。

在谢赫特曼的心目中,爷爷是影响他最深的人。爷爷不仅向小谢赫特曼解释这个世界,还送给他一件非常重要的礼物——一个放大镜。

在那个物资极端匮乏的时代,放大镜成了小谢赫特曼最棒的玩具。他喜欢拿着放大镜到处看,最爱跑到田野里,去观察每一件细小的东西,花朵、昆虫、树叶、苔藓、土壤......就这样,谢赫特曼的小小显微实验室开张了。

人们总说眼见为实,而放大镜让谢赫特曼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谢赫特曼的世界延伸了,扩展了,让他对探索事物的本质产生好奇。从此,小谢赫特曼爱上了探索。拿到博士学位时,他已经成了电子显微镜专家,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谢赫特曼自己也说,他的一切,都是从爷爷的放大镜开始的,“我能够看到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事情,理解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事情。”童年养成的思考能力和信心,使谢赫特曼有勇气面对权威时不妥协,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最终将兴趣拓展深入成为一生的乐趣、志趣。

在以色列,流传着这样一个传统: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会教育他们,如果不得不变卖家产以度日,应该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可以出售任何书本。

谢赫特曼家里就有很多藏书。谢赫特曼小时候就读了所有的希伯来语百科全书等很多书。他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当属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5个被困荒岛的人,在一位心灵手巧、博学多才的工程师率领下,进行了很多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劳动。整个过程让谢赫特曼万分着迷,他希望长大后也能成为那位工程师一样的英雄。

教育享有崇高地位

“教育是重中之重”

犹太人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教育被认为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作为教育者,2014年,谢赫特曼参与了以色列总统的竞选,“我希望传播我的想法:教育是重中之重!教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因为他们掌握着未来。”他说。以色列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仅次于军费投入,这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

不仅是国家,每个以色列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投入。以谢赫特曼为例,他有四个孩子,一个女儿是硕士,其他孩子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小儿子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支付了孩子们攻读博士的费用,还为12个孙子和孙女在银行账户存了以后读大学的钱。

以色列的教育特别注重实践性,也注重对于完整人格的塑造。谢赫特曼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具备各种技能,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学生除了学习数理之外,还应当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父母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受到父母影响。而父母又受到教育体系的影响,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制度的产物,所以,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教育孩子不是从知识开始,而是从行为,从如何做人学起。

此外,以色列还特别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每个“天才”能否优秀,取决于教育。谢赫特曼认为,学校的水平,关键取决于教师,而不是建筑物,不是学生,也不是管理层。教育的范畴远大于教学,教育还包括价值观的引导,对青少年的鼓励等等。教师应该为树立榜样,不仅提供知识,在行为上,教师也应该是榜样。谢赫特曼强调,社会应当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在优秀教师身上,以避免人才流失。

为了吸引并留住出色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而对教学表现一般的教师进行再培训或者劝退,以色列为老师建立一所专门培训教师的独立的学校,所有教师都会通过学习获得一个学术学位。国家会根据学校吸收的教师的水平来提供资金补贴,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水平。

谢赫特曼(中)与作者(左)及翻译安天佑(右)合影


本文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任编辑钟磬采写,中国教育新闻网编辑杨文怿编辑,原文有删减,部分内容补充自:

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http://news.cri.cn/gb/27824/2011/10/10/5311s3396556.htm

诺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培养创新力需要不断地发问

http://news.hexun.com/2013-04-12/153078610.html

豆瓣问答《以色列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作者:_巫巫欣(来自豆瓣)

https://www.douban.com/note/622535128/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杨文怿

搜索更多有关“诺奖得主领奖过程:诺奖得主,爷爷的放大镜成就了我”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