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厦门重点文物有哪些?百余件国宝级文物将集中亮相

人气:413 ℃/2024-02-16 23:54:57

N海都全媒体记者 陈志坚

戴金面罩铜人头像、兽面纹铜铙、青铜鸳鸯尊……这些穿越历史、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就要亮相厦门了。12月27日,“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将在厦门市博物馆正式开展。

据悉,本次展览由厦门市文旅局指导,厦门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主办,为期三个多月。

作为协办媒体,海峡都市报将全程跟踪报道,通过直播、新媒体平台呈现等形式直击现场,带读者近距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并为幸运读者免费送门票,为广大市民奉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114件文物集中亮相

高规格特展将掀文物热潮

“这次特展是首次集中展示整个长江流域代表性的青铜器盛会。”厦门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称,“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重在向观众展现中国南方地区独具魅力的青铜文明。

据了解,本次展览汇聚了13家文博单位106组共114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占比近50%。以文物为实证,呈现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用展览这一特殊语言诠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展览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主要青铜文化圈为主线构架展示内容,由三个主要内容单元和尾声构成。

第一单元“巴蜀并辉”,将以三星堆、金沙、马家木椁墓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放在长江流域的视野下去解读,诠释巴蜀文明的神奇与独特。

第二单元“群雄竞华”,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形成及面貌,用精美的青铜器、漆器、原始瓷器等,展示两周时期崇巫祀神的奇谲浪漫楚风和善舟尚武的吴越先民之面貌。

第三单元“多元一体”,将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和长江流域各区域的青铜文化圈进行对比,诠释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和长江、中原两个区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尾声部分“天下归一”,以秦并巴蜀,为“王业之基”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继而灭楚、灭六国,统一天下,使延绵千年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随之融入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之中。

众多青铜文物集中亮相,这将是一场惠及广大市民的青铜器盛宴,12月27日起,到厦门市博物馆,一同开启奇妙的青铜文物之旅。

直播、送门票

海都与您一同开启青铜文物之旅

众多国宝级文物风采,海都与您一同领略。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4月9日,海峡都市报将全程跟踪报道,通过直播、视频、图文等形式,带读者近距离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并通过“智慧海都”APP向幸运读者赠送门票。即日起,下载“智慧海都”APP,可参加抢票活动,本次免费送票活动将持续一个月,展期内均可使用,具体抢票流程将在“智慧海都”APP上公布。

扫码下载“智慧海都”App

开展当日,我们将通过直播方式带领屏幕前的所有市民读者,直播探展,一睹为快。届时,本报将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带市民朋友通过直播镜头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除了一睹国宝风采,观展市民还可在现场文创区买到展览相关文创产品。

附:部分展览展品

重点文物名单:

第一单元:展示长江上游地区的青铜文明

1.戴金面罩铜人头像

2.戴冠纵目铜******(复制品)

3.虎钮铜錞于

第二单元: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文明

4.兽面纹铜铙

5.蟠虺纹铜浴缶

6.单䇎铭文铜戈

7.青铜鸳鸯尊

8.青铜鸠杖

第三单元:多元一体

9.男、女铜人

尾声:天下归一

10.秦公镈

重点文物介绍:

戴金面罩铜人头像

商代(前1600—前1046)

青铜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头纵径17.8厘米、横径15厘米

宽23.8厘米,高45.8厘米

三星堆博物馆藏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目前已确定的古城址、祭祀坑、居住区、墓葬等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余处。遗址年代距今4800—2800年,上下延续2000年。这是迄今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考古成果表明,这里曾是古蜀王国的第一个都邑所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但均无重大发现。1986年7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现,名副其实地打开了一座宝库,出土了上千件玉石器、青铜器、金器等宗庙用器。2019年以来,广受瞩目的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开启,新发现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逾万件,包括金******残片、青铜******、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

三星堆的一、二号祭祀坑共出土了铜人头像50多件,而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却只在二号祭坑内发现了4件,其中2件为平头顶,2件为圆头顶,造型均与两祭祀坑内未戴金面罩的同类铜人头像相同,大小与真人比例相仿。人头像所戴金面系用金块锤揲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进行精细制作,上齐额、下包颌、左右两侧罩耳,眼眉部分则镂空露出铜质。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采用了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此件青铜人头像的金面罩极薄,仅存右额及左脸部分。人像脑后有一发簪,上下端均残缺。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上包贴金面罩,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但作为常设于宗庙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饰以黄金,其目的或许并非仅仅为了美观,应该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具有特定的功用。可能古蜀人认为金面罩可以娱神,使神更加灵验,同时,给铜人头像特别加饰金面罩应当也是高贵、权威身份地位的象征。

戴冠纵目铜******(复制品)

商代(前1600—前1046)

青铜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长77.4厘米,宽55厘米

通高82.5厘米,******高31.5厘米

原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此件******双眼外凸,双耳外扩,额前铸夔龙形饰。其眼部造型大致符合文献记载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特征的描述,因此其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其可能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

虎钮铜錞于

战国(前475—前221)

青铜

1989年四川省重庆市万州县甘宁乡出土

高55厘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军阵中,也用于宗庙的祭祀和宴乐。錞于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各区域都有发现,其中以在巴人故地发现的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这件錞于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表现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

兽面纹铜铙

商代(前1600—前1046)

青铜

天心区公安局移交

铣长34.5厘米,通高55厘米

长沙博物馆藏

铜铙是中国最早的金属乐器之一,又称为执钟。口部朝上呈凹弧形,两侧角尖锐,底部置有中空圆管状的执柄,流行于商代晚期,周代沿用。铙作为一种乐器名,始见于《周礼》,其书《地官·鼓人》回:“以金镯节鼓 以金铙止鼓。”中国南方出土的商周时代的铜铙极具地方特色,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江南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蟠虺纹铜浴缶

春秋(前770—前476)

青铜

通高27.5厘米

长沙博物馆藏

缶有尊缶与浴缶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此器作圆形,有盖,肩两侧有兽首环形耳。缶是楚人具有特色的器物,此件器物其形制和纹饰也是楚系铜器的特点,如盖中央有喇叭状捉手,盖和器身都饰蟠虺纹等,在楚国青铜器中常见。此缶却出现于湘乡地区,同时在湘乡地区发现的多座墓葬中都随葬有楚国青铜器,楚人的青铜器出在越人的墓葬之中,越人如何得到楚人的器物,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这也说明了在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往来。

单䇎铭文铜戈

战国(前475—前221)

青铜

1980年长沙市五里牌出土

通长18厘米,内长8.3厘米,栏长11.4厘米

长沙博物馆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当时将大量的青铜材料用来铸造兵器。先秦时期的兵器,重要分为短兵器、长兵器以及远射兵器,短兵器以剑为代表,远射兵器以弓箭与弩为代表,而长兵器即以矛和戈为代表,矛主要用以刺,是步兵的常用武器,而戈是车兵及骑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能够大范围内打击敌人。单铭文铜戈是长沙出土战国铜戈中的精品,“单”应为武库工师的名字。

青铜鸳鸯尊

西周(前1046—前771)

青铜

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口径18.3厘米,高22.2厘米

镇江博物馆藏

此尊呈鸳鸯形。“鸳鸯”长颈低首,头顶有冠,束翅展尾,带蹼的双脚并立,臀部下垂,其有一根螺旋形支柱,恰构成器物三足。此器为典型的具有吴国特色的青铜器。

青铜鸠杖

春秋(前770—前476)

青铜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出土

杖首长26.7厘米,銎径3.7厘米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此器因杖首为一圆雕鸠鸟而得名。完整的鸠杖由杖首、杖身、杖镦组成。杖的下端为一跪坐人像,其双目平视,双手置于前膝,断发纹身。此器是古越人断发纹身习俗的珍贵物证。越人长年与水相伴,为了便于在水下干活,他们将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并在身体特定部位文上龙蛇图案,以防水中“蛟龙”的侵害。这种断发纹身的形象,与中原衣冠之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铜人(左:男;右:女)

西周(前1046—前771)

青铜

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国墓地出土

男:銎口径1.2~3.6厘米

肩宽5.2厘米,高17.8厘米

女:高11.6厘米,重0.13千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男铜人为站立状,男相,光头圆脸,颧骨突出,额头较窄,细眉大眼,鼻子宽大,两臂举至右上方,似有所握,呈圆环状。身着对襟袍服,交领垂于胸,窄长袖,腰部束带,其下有“蔽膝”。铜人衣下缘有方孔,应是插在木质座上。女铜人为半身立像,女相,圆脸尖颌,额头较窄,额顶有三叉形铜发饰,双耳硕大,面部隆起,颧骨突出,尖鼻头,胸脯丰满,腰身修长,双手置于身侧,似有所握呈圆环状。着披肩及宽袖窄口的对襟袍服。铜人下身有椭圆形銎口,应插立于木座上。这两个铜人手执物件的样子,与三星堆青铜立人执物的样子非常相似。

秦公镈

春秋(前770—前476)

青铜

1978年陕西省宝鸡市太公庙出土

镈身高46厘米,通高64.2厘米,重46.5千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1978年1月陕西省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村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窖藏,共出土8件铜器,其中秦公镈3件、秦公钟5件。秦公镈、秦公钟为打击乐器,不仅体形较大、造型精美、纹饰华丽,而且铭文非常重要。由铭文可知,铸器者应为秦宪公之后——秦武公,铭文内容颂扬了秦公先祖的功德和铸器者自己励精图治、勤于国政的事迹。秦公镈、秦公钟铭文对春秋时期秦国的铜器断代有着重要意义,证实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文公、静公、宪公”三代世系的记载,为我们研究秦早期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秦都平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铭文篆法方圆兼施,行笔遒美流畅,结体大屈大伸,疏密有致,逸秀大方,体现出一种成熟美的韵味,也是书法艺术难得的珍品。

展出时间:

2022年12月27日-2023年4月9日

工作日

10:00-19:00点(18:30停止入馆)

周末及重要节假日

9:00-20:00(19: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展出地点:

厦门市体育路95号文化艺术中心

厦门市博物馆一楼A厅

免费讲解场次:

此次展览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暂定每日四场,安排如下:

周二至周五

上午11:00 12:00

下午14:30 16:00

周末加场18:30

(注:忙时间隔长的时段加场)

免费政策:

1.6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

2.现役军人(*********等)

3.残疾人(残疾证)

4.1.4米(含)以下儿童(由成人陪同)

5.持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有效期内的导游证

6.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

7.在本市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的献血者本人,可持有《厦门市无偿献血荣誉卡》免费参观策

优惠政策:

符合以下条件的凭相应有效证件可享受半价优惠:仅针对1.4米(不含)以上未成年学生(由成人陪同)及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需持有效相关证件)

购票通道:

携程 购票平台

支付宝 购票平台

搜索更多有关“厦门重点文物有哪些?百余件国宝级文物将集中亮相”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